开栏语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一座座城市持续崛起,一个个县城、乡村面貌美丽焕新,一件件群众所需、所盼的民生实事加快落地,群众身边的幸福变化正在成为最美好的时代故事。
近期,本报全媒体记者深入天山南北、走进城市乡村,让镜头和笔触对准普通百姓和新时代的奋斗者、实干家,记录勠力同心迈向全面小康的拼搏与奉献,感受各族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今天起,本报开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栏目,展示各族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呈现我们*带领新疆各族群众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的不凡历程。
住进宽敞明亮的房间,打开水龙头随时都有自来水,忙碌了一天回家能洗个热水澡,打开天然气就可以做饭,冬天屋里的暖气足以舒服过冬……易地搬迁到阿克陶县丝路佳苑小区前,世代生活在牧区的阿卜杜热扎克·阿卜力克木,从没想过生活可以过得这么惬意。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面积7.25万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90%以上。通过实施“定居兴牧”工程,当地牧民从山上的毡房里,搬到山下的定居点,不但生活环境变化巨大,还从根本上解决了脱贫致富问题。
克州富民之路越走越宽。本报资料图
搬家
生活更温馨
搬下大山天地宽。
搬迁前,像阿卜杜热扎克这样的牧民大都生活在偏远高寒山区,最远的乡镇离县城有多公里,下一次山都需要走好几天,有些老人一辈子也没下过山。那时,购物、就医都很不方便,摆脱贫困难于登天。
*的十八大以来,克州面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难题,加快推进“定居兴牧”工程建设,2.8万多户、11.55万牧民告别游牧生活,从大山深处来到城镇社区。所住之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不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安全饮水、教育、医疗卫生、通信等生产生活设施也配备齐全。
“现在,出门能就业,孩子有学可上,我们看病、购物也很方便,在家门口的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能买到各种商品。”饭后在阿克陶县昆仑佳苑小区里散步的定居牧民麦麦提艾萨·艾达洪说,“社区还经常会举办一些活动,促进街坊邻居感情、丰富我们的生活。”
改变
产业更优化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
木拉提·加帕尔选择在位于丝路佳苑小区不远处的一家养殖场工作。养殖场所规范先进,干着老本行的木拉提每月都能按时领到元的固定工资,这让他心里格外踏实。
不少牧民安置点通过重点培养养殖大户、成立牲畜育肥合作社等,将代牧牲畜进行统一育肥,科学化管理为牧民带来更多收益的同时,也让他们有机会尝试新的增收途径。
以前连菜都很少吃到的努尔江·斯克来克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靠种植蔬菜鼓起腰包。
搬进阿图什市阿湖乡阿尔赛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各种培训提高了努尔江的技能,一直以放牧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他在技术员的指导下,走进大棚,研究起了蔬菜。
“今年我种了芹菜,管理好的话一年可以收3茬,一年的收益在1.5万元左右。加上养殖收入,我一年的收入超过2万元。”掌握了新技术,努尔江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个身份将和老房子一起留在回忆里。
发展
收入更多元
由“牧”转“业”,才能让牧民从摆脱贫困走向全面小康。
搬到乌恰县吐尔尕特易地扶贫搬迁点以后,图尔坤阿力·图尔逊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妻子从家庭妇女变成了个体经营者,两个人一个月的收入加起来超过了0元,这几乎是搬迁前一年的收入。
阿合奇县色帕巴依乡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居民古丽汗·吐尔孙那力搬进新家后,和丈夫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装修材料手工艺店,丈夫负责做装修,她在店里做手工刺绣和裁缝,在家门口就能增收,一点不耽误照顾家里,在古丽汗看来这简直比城里人的生活还要好。
为使这些搬迁后的农牧民能有更好的发展,克州把易地扶贫搬迁和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充分考虑每个安置点区位和贫困户自身条件,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做到了搬迁牧民“创业有门路、就业有途径、增收有保障、发展可持续”。
如今,在克州各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里,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创业帮扶、社会保障等扶持措施让搬迁牧民变身工人、种植户、个体经营者,牧民们正在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来源:新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