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蛰伤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格尔之乱十五庆祥之死 [复制链接]

1#
孩子白癜风怎样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40529/4397241.html

浩罕伯克(国王)迈买底里为什么这个时候带着人马来到了喀什噶尔呢?按照一些史料的记载,是受到了张格尔的邀请,更准确地说,是张格尔请求迈买底里出兵援助自己攻打西四城。

事实上,在张格尔入卡作乱之前,迈买底里就已经派遣了专人来协助张格尔,根据史料记载,为了支持张格尔攻打南疆,迈买底里专门派安集延城的城防司令伊萨·达哈特指挥张格尔的*队。而这个伊萨·达哈特,在清代史料中被称为爱萨。

按照《圣武记》的说法,张格尔久攻喀什噶尔汉城不下,担心清*援兵赶到,自己腹背受敌,因此向迈买底里许诺“四城破,子女、玉帛共之,且割喀城酬劳”。就是说张格尔给迈买底里许下了十分丰厚的条件,不仅许诺打下西四城后大家平分好处,而且还把喀什噶尔割让给浩罕。

浩罕自己的史料也有着类似的记载,说迈买底里起初并不想答应张格尔请求支援的请求,但迈买底里的亲信则建议,“这一场战争可以给汗(指迈买底里)带来著名阿孜(圣战获胜者)封号,此外,据说古尔巴赫(喀什噶尔汉城)内有大量银元宝。听到有关银子的消息后,迈买底里再也坐不住了,他马上召集部队去圣战”

浩罕国老照片

对此,维吾尔史料《伊米德史》也有非常详尽的记载。

《伊米德史》说,在回历年,张格尔聚集了一部分亲信秘密逃出费尔干纳,潜至喀什噶尔,在占领了喀什噶尔附近诸乡之后,准备攻取汉城。这个时候,迈买底里召集众臣和*事首领对他们说:“真主辉煌的汗位赐给了我,如果我们不能履行我们的义务,权力将会离我们而去。现在一个毫无威望的坏蛋和卓带着一群自行其是的人包围了喀什噶尔城,准备扩张势力,争夺汗位,这是白日做梦。为此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如果城被他们破了,克塔依人(即契丹,指汉人)几年来收集的财富会被一掠而空,这些歹徒们将会奢侈浪费。可汗秦(指大清、清帝)是一个伟大的国王,也是伟大的强国,他们不能容忍这些,也许会重新派兵报复,为此他们还需要一大批费用。如果清*获胜,这些歹徒被打败的话,伊斯兰地区的财产同样受到损失。换句话说,如果张格尔汗不敌清*逃到我们这里的话,我们和秦国之间的关系会受到损害,那时我们将进退两难。与其这样,不如进*喀什噶尔,若喀什噶尔能被我们攻克,这是我们的好运,圣战的报酬将会属于我们!”于是,三千名大*兵临喀什噶尔城下,张格尔出迎,以礼相待”。

那么这段记载透露出两个重要的信息,首先,张格尔这样的和卓后裔,对于浩罕统治者来说,打内心是根本看不上的,因此迈买底里才会将张格尔及其追随者称为“一个毫无威望的坏蛋和卓带着一群自行其是的人”。而浩罕几代统治者之所以庇护、支持和卓,不过就是将其当做一条豢养的狗,一个和清廷讨价还价的砝码而已。

其次,迈买底里和之所以要亲自出兵喀什噶尔,有三个主要理由,第一就是喀什噶尔有诱人的财富,不能落在张格尔手中,至少也不能全都落在张格尔手中;第二则是宗教层面的,即所谓“圣战”,所谓真主赐予了自己的使命感、不能让伊斯兰地区财产受损失的责任感,“圣战的报酬将会属于我们”等等;第三个出兵的理由则是迈买底里认为,张格尔的所作所为必定会招来清廷大兵的报复,会损害浩罕与清帝国的关系,到时候张格尔要是逃到自己这里,自己会很被动。不过我们细细琢磨这个理由,也实在有点奇葩,既然你担心清廷报复,和清帝国关系受损,那么你直接出兵不是更会招惹清廷吗?不是更关系受损吗?事实上这一条就是扯淡,迈买底里真正出兵的理由就是利和名两个字,也就是喀什噶尔的财富与“圣战获胜者”之名。

浩罕国老照片

不过关于迈买底里到底带了多少人马前来,不同的史料有不同的说法,除了三千说之外,还有五千说,甚至一万说,比如《圣武记》就记载是来了一万多人马。但不管迈买底里带着多少人来到喀什噶尔,张格尔的态度却并非《伊米德史》所说的“以礼相待”,而是态度忽然来了个急转弯,对迈买底里非常的冷淡。

按照《浩罕汗国简史》中的记载,迈买底里汗抵达喀什噶尔城外时,原以为张格尔会热情地出城相迎,谁知道却连张格尔的影子都没见到,这让迈买底里感到非常惊奇,于是就派了几名使者进城,提出立即会面。而张格尔回答是,会面可以,但有两个条件:一是会面要在双方*队列阵中进行;二是张格尔和迈买底里都不下马。

而根据清代史料,张格尔与迈买底里也是“颇不和睦”。那么迈买底里不是被张格尔邀请来协助攻打喀什噶尔汉城的吗?为什么又突然态度冷淡了呢?原来,张格尔原本是因为担心喀什噶尔汉城久攻不下,清*大*来援,自己腹背受敌,因此才请求迈买底里出兵相助,许诺大家城破之后五五分账,然而很快,张格尔便得到情报,清*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增援,所以这才又后悔自己邀请了迈买底里,不仅没必要,而且还要跟人家分钱,实在是得不偿失。因此对迈买底里的态度急转直下。

但现在问题是迈买底里再怎么说也带着兵来了,双方经过交涉,最终迈买底里决定带着自己的兵,单独攻打喀什噶尔汉城,你张格尔不欢迎我,那就我自己来。张格尔则在后面旁观。

然而等迈买底里开始攻打喀什噶尔汉城的时候,才知道这块骨头并不好啃。按照浩罕的史料记载,浩罕想尽了各种办法攻城,结果伤亡惨重。《伊米德史》记载,迈买底里的*队“在汉城的城墙下埋上了炸药,时机一到,火药爆炸,一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城墙被抛入空中。艾里汗(即迈买底里)的*队趁硝烟漫天、敌人神志尚未清醒之际,像潮水似地向城边涌去。双方*队杀在了一起,号角齐鸣,喊杀声震天。穆斯林*被三次赶下城墙。到了第四天,因尸体和伤员堵住了通往城墙的道路,穆斯林们不得接近城边,穆罕默德·艾里汗看到如此惨败,痛哭流涕,把士兵们的尸体全部埋在阿帕克和卓麻扎(即今天的所谓香妃墓)旁边之后,无可奈何地引兵退回了浩罕。”

今天的喀什噶尔汉城遗址

关于迈买底里攻打喀什噶尔汉城这一点,浩罕的史料记载是攻打了五天,《浩罕国简史》说是攻打了12天,但不管攻打了几天,反正是徒劳无功,而更严重的问题是,迈买底里发现张格尔不仅作壁上观,而且还露出想在自己后面捅刀子的苗头,正在悄悄调整队伍,计划吞并自己的兵马,这下迈买底里再也坐不住了,权衡之下,“率兵宵遁”。连夜跑了。

张格尔发现迈买底跑了,是也不含糊,立马带兵对迈买底里的队伍围追堵截,最终迫使一部分浩罕士兵降于张格尔,《圣武记》的记载是张格尔总共招降了三千来人,有的史料则记载是一千人左右。张格尔心里很清楚,这些浩罕士兵在再怎么说,也比自己手下现在的那些南疆回众训练有素,战斗力要强很多,因此对这些浩罕士兵给予种种许诺,编做了自己的亲兵。

当年的浩罕士兵图

很多文章、书籍都认为张格尔当时除了有浩罕的支持之外,还有英国人的支持,所谓从张格尔入卡作乱以来,就带了二十个英国人,其中有五个寸步不离,对张格尔进行操纵。甚至在最后清*收复喀什噶尔时,张格尔一方所修的战壕以及使用的武器等都得到了英国教官的帮助,*事工事也是欧式的等等。至于为什么在清代的史料中根本没有提到英国人,则是当时的满清政权对英国人一无所知。这种说法不仅见于各种稗官野史的网文,甚至还见于很多正规出版物,比比皆是。

事实果真如此吗?

如果我们认真追寻这一说法的源头,就会发现,所谓张格尔得到了英国人的援助和操纵,均出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原苏联的一篇论文《论英国殖民者的走狗阿古柏的国家底反动统治》,而这篇论文,又于年被收入咱们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的一个论文集《为正确阐述苏联中亚西亚各民族底历史问题而斗争》。

而这篇论文所举出的证据,则主要有两点,第一是认为张格尔曾经在喀布尔接受过教育,“显然,英国特务就是在喀布尔找到了他”;第二,则是当时(年6月1日)哈萨克斯坦的一个九等文官布宾诺夫写给鄂木斯克省长的一封信,说是当地人都在相传,喀什噶尔有二十个英国人,“内五人寸步不离和卓(即张格尔)并支配其一切行动”云云。

那么关于这两点,第一个根本就不能作为依据,什么叫“显然”?就因为张格尔曾经在喀布尔混过,而喀布尔也有英国人,就“显然”了?在没有任何实锤的支撑下,那就是想当然。第二个也是来自口口相传,而且还是一个孤证,事实上后来俄国人很快就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年,哈萨克裔俄国学者和情报*官瓦里汉诺夫在南疆经过秘密调查后,专门提到,在年张格尔进入南疆作乱之时,有部分作战勇猛的山地塔吉克人,“他们的黑色短装引发了英国人参与战斗的谣言”,

而我们反观英国方面的文献,也根本没有一条提到英国人参与张格尔之乱,这倒不是说当时的英国人对张格尔之乱不感兴趣,恰恰相反,当时的英国人非常感兴趣,也在努力搜集有关南疆、张格尔之乱的情报,但这些情报一个字都没有提到有英国人什么事儿,反倒是通过这些情报,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当时英国人对张格尔之乱的起源、经过以及平定过程认识十分有限和混乱,这说明他们压根就不了解张格尔之乱和南疆真正情况,全都是道听途说。这是因为在当时,英国人的势力也压根没达到南疆,而放眼当时的地缘,英国人如果支持张格尔的话,比如提供火炮武器之类,也几乎没有可操作性,因为要一连越过锡克王国、阿富汗、布哈拉和浩罕数个政权,才能把武器运倒新疆,且不说英国人当时和这些政权的关系并没有建立或关系很浅甚至敌对,就算能经过这些政权把武器运到张格尔手中,也不可能不在这些政权留下记载。因此,所谓张格尔得到英国支持这种说法,应该是出于后来苏联的政治宣传需要。

还有人则引用锡伯族的长诗《喀什噶尔之歌》来证明张格尔得到了英国人的帮助,的确,这首长诗的汉译版在开篇有一段的确是提到了英国人,译文是:“张逆原为和卓裔,图谋复辟坐天山;背后怂恿有浩罕,英夷亦来当后台。”

要搞清楚这个,首先要搞清楚《喀什噶尔之歌》的作者。这个长诗的作者并没有留下任何信息,但肯定是参与了平定张格尔之乱的一个锡伯营官兵。如果说这位锡伯官兵在当时能够知道有浩罕来支持张格尔大概还有可能,但作为一个下层官兵,在整个清廷上下都不知道有所谓英国人参与的情况下,他却独独知道“英夷亦来当后台”,未免有点穿越。

其实这几句诗的问题出在翻译上,锡伯原文中根本就没有什么“英夷亦来当后台”的话,不仅没有这句话,甚至“背后怂恿有浩罕”也没有,也就是说压根没有提过什么英国人、浩罕人,这两句话完全是译者自己加上去的,所以我们说翻译首要的就是准确、忠实,决不能自己想当然的随意加料。换句话说,即使是后来证明有浩罕人支持张格尔,但人家长诗里没提,你就不能硬让人家提,否则那就是篡改。

那么当迈买底里灰头土脸的跑回浩罕之后,张格尔继续对喀什噶尔汉城进行攻打。此时的英吉沙尔与叶尔羌已经先后被张格尔攻破。

英吉沙尔是于六月二十三日陷落的,当时的英吉沙尔阿奇木伯克有一个奇异的名字:赵通事。所谓通事,就是翻译官,而这个赵通事,实际本名叫阿布都拉,在担任阿奇木伯克之前一直担任通事,后来为了表明自已一心汉化,给自己取了一个汉姓,之所以选了赵姓,是因为这是百家姓的第一个姓,同时将自己的名字也改为“通事”。

然而就是做个“赵通事”,在看到张格尔攻占喀什噶尔回城,西四城变乱之后,很快就选择了叛变,袭击了清*,拿下了了英吉沙尔,英吉沙尔领队大臣苏伦保殉难。之后“赵通事”跑到了喀什噶尔,专门投靠了张格尔,并写信给叶尔羌的一个伯克:依布拉依木,成功将其劝降,依布拉依木又写信派人劝降叶尔羌的阿奇木伯克玉素甫,而玉素甫则根本不为所动,立即将劝降之人连同劝降信件交与了叶尔羌办事大臣音登额。但即使如此,叶尔羌也并没有支撑多久,在内外变乱的情况下,于七月陷落,音登额等满汉官兵、百姓全部殉难,玉素甫被俘,但依然坚决不降,不过张格尔这边到也没有杀他,而是将其被暂时关押了起来。

而和阗,是八月二十日陷落的,现在,就只剩下喀什噶尔汉城了。

张格尔久攻喀什噶尔汉城不下,便想到了水攻。当下征调大批人力,将汉、回两城之间克孜勒河进行堵坝截流,抬高水位,计划淹没汉城。

位于喀什噶尔汉城与回城之间的克孜勒河位置

当时一名湖南籍清兵黄定湘,临危受命,潜入水中,游到了克孜勒河下游的堤坝下,凿开孔洞,破坏了堤坝,使得张格尔的水攻计划失败。显然黄定湘水性出众,但即使如此,黄定湘还是因筋疲力尽而牺牲水中。

根据一些资料记载,黄定湘为湖南长沙县人,定湘为其字,本名桂芳,因在老家与邻人争水发生械斗,其兄误伤人命,黄定湘则为兄顶罪自首,被发配遣戍甘肃终身不返,后随换防至喀什噶尔,正好赶上了张格尔之乱,时年25岁。

张格尔之乱平定后,为了纪念黄定湘的功劳,南疆各地都专门为黄定湘修庙祭祀,尊其为神灵,“疾病、急难、水火、虫荒,祷之者辄奇应”,就是什么事都去求,而且很灵验,黄定湘也因此被称为“方神”,之所以叫“方神”,据说是出自《诗经·小雅·大田》一篇中的“来方禋祀”一句,意为前来祭祀。但“方神”应该是一种泛称,因为在中国很多的农村地区,都有不同的“方神”,什么奇奇怪怪的神都有,包括龙王、某种成精了动植物甚至还有以关公做方神的。总体上说,所谓“方神”是没有正式编制的神,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村或者一个乡的专属保护神。

祭祀“方神”后来成为南疆地方官员的一项工作,每月初一和十五,都要去方神庙上香,祈求风调雨顺、长治久安。一直延续至民国末年。但是也正因为黄定湘这个“方神”没有正式编制,据说光绪二十四年(),南疆官员还曾联名上书朝廷,希望能将方神祠祭正式列入国家祀典,也就是解决编制,提高规格等级,但清廷认为黄定湘的官爵地位太低,还达不到配享国家祀典的标准,所以未予准奏。

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喀什的方神庙还有香火,但此后,喀什的方神庙则消失在了城市的建设发展中。

但即使是黄定湘死后成神,也依然未能保住喀什噶尔汉城。

张格尔最终通过挖地道的方式进入了喀什噶尔汉城,八月二十五日,双方在喀什噶尔汉城内经过激烈的巷战之后,喀什噶尔汉城陷落,事实上,当时的清*已经坚守喀什噶尔汉城七十余日,早已弹药用尽,面对人数绝对优势的张格尔,仅靠冷兵器肉搏根本无法抗衡。在巷战中,庆祥亲自带兵肉搏,眼见大势已去,无奈只得返回官署,于官署中悬梁自尽殉节,其尸体则被手下的一名亲兵翟凤鸣“移至上房安置”,而在围攻阿图什大麻扎时嘴部受伤的领队大臣舒尔哈善,则下落不明。

六十年前,庆祥的爷爷纳穆札尔(又写为纳木扎勒)曾经在平定大小和卓之时,遇伏力战而死。六十年后,庆祥困守孤城七十余日自尽殉国,祖孙二人分别死于对方祖孙二人之手,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宿命,说起来,庆祥与张格尔也真的是国仇家恨了。

今天的喀什噶尔汉城遗址

张格尔破城之时,汉城内的清兵及汉人百姓,还有六七百名,张格尔则将其中的三百来名清兵“剪去发辫”,勒令投降后,关押了起来,其余均被杀害。同时张格尔下令将汉城内的房屋拆毁,只保留了两间店铺,“作为办事地方”。

阿克苏这边得知喀什噶尔等西四城全部陷落的消息时,已经是九月下旬了,而且还是张格尔专门派人送来的消息。

当时张格尔特意从被俘清*中选了两个清兵,一个是绿营兵名叫闫义,一个是厄鲁特营兵名叫巴兰,叫手下人带着,让这两个人看被拆毁后的汉城,之后再带着二人前往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参观”,让他俩亲眼看到这些城池“官兵俱殁,城内衙署、兵房以及商民铺面均已拆毁。”也就是说无论是满汉官兵还是百姓,都被杀害,什么官署衙门,店铺门面也都被砸抢毁坏了个干净。只是叶尔羌城还保留了一个“西府衙门楼房”。

张格尔之后告诉二人,去阿克苏就说:西四城已经全部被我张格尔拿下,满汉官民也都杀光了,城池也都拆毁了,“叫阿克苏官兵不必来喀什噶尔四城,来亦无益”,也就是你们来了也没用。

九月二十日,闫义与巴兰来到了阿克苏,报告情况后,长清赶紧给道光汇报,重点汇报这次张格尔让清*俘虏回来报信,也太嚣张了,这就是对大清明目张胆的挑衅和羞辱啊。

道光收到奏报已经是十月十二日了,看完情况之后是“曷胜愤恨”,也就是不胜愤恨,但愤恨归愤恨,此时的道光也明白西四城既然已失,那么便不在存在救援的问题,因此指示长清,当下一是要细为筹备,考虑周全,不可冒险轻进,为下一步进剿做好充足的准备;二是一旦大兵云集,进剿西四城,那么就一定要抓住张格尔,绝对不能让张格尔跑了。张格尔若坐镇在喀什噶尔,那么就无论如何要先拿下喀什噶尔,叶尔羌、和阗什么的往后放,只有抓住了张格尔,“方足以伸国宪而慰忠*”,如果在进剿过程中让张格尔跑了,要对前线将领严肃追责;三是要广泛宣传,贴告示,争取群众的同时分化敌人,尤其是要争取布鲁特人,无论是谁,如果能擒获张格尔,一定重赏。

对于庆祥,道光一方面加封、抚恤,一方面还是要批评。首先,道光批评庆祥担任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半年之久,都一直未能有效解决张格尔,对张格尔的行踪不明,令其在卡伦外四处游弋,最终酿成大乱而身死,这是要批评的。但对于庆祥“婴城固守,为国捐躯”的行为,道光称自己也是“垂泪览之,悯惜之至”,因此追赠庆祥为太子太保,加封一等公、云骑校尉世职,其子待守孝百日期满后,“即行带领引见”,也就是进行一下谈话,顺便看看能不能胜任一官半职。庆祥在新疆的家属回京途中,沿途的甘肃、陕西、河南、直隶各省督抚,都要派专人妥善照料,并由朝廷赏银一千两对庆祥家属进行慰问。另外还有抚恤金一千一百两、丧葬费五百两、致祭银二十五两等等,入祀昭忠祠,赠谥壮直。

今天的喀什噶尔汉城遗址

另外道光也十分担心庆祥的尸体,虽然说兵丁翟凤鸣将庆祥的尸体安放到了上房,但是现在不是喀什噶尔汉城的房屋都基本拆毁了吗?庆祥的尸体恐怕也难以保全了,因此道光指示,等收复喀什噶尔后,一定要查明“庆祥尸身作何下落”,运回北京安葬。同时,道光要求,殉难的喀什喀尔领队大臣舒尔哈善、叶尔羌办事大臣音登额、叶尔羌帮办大臣多隆武、英吉沙尔领队大臣苏伦保、和阗领队大臣奕湄、和阗帮办大臣桂斌,以及“各城被害官弁兵丁,均著查明实在情形”。对于殉国的吐鲁番郡王家族的玉努斯、迈玛萨依特等,也下旨进行封赏和抚恤。

我们知道,当时守在喀什噶尔回城的,是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吐鲁番郡王迈玛萨依特与库车贝子迈哈默特鄂对,而庆祥则与舒尔哈善、玉努斯等守汉城。舒尔哈善与玉努斯如何殉难的情况不详,迈玛萨依特则在回城攻破之时被白山派乱棍打死,那么,迈哈默特鄂对——首任库车王鄂对的曾孙、现任代理阿克苏阿奇木伯克伊萨克的侄子——哪去了呢?

(待续)

(本文部分照片来自网络,特此说明)

律师声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