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近期闭园进行文旅改造升级后的乌鲁木齐市馕文化产业园(一期)(以下简称“乌鲁木齐市馕文化产业园”)再次盛装开园,喜迎八方客
4月27日,乌鲁木齐市馕文化产业园改造升级重新开园。记者魏红萍摄
乌鲁木齐市馕文化产业园此次文旅改造涉及馕文化陈列馆、主参观通道“馕+”体验区、游客服务中心等12个区域优化提升游客在乌鲁木齐市馕文化产业园参观。记者张新*摄改造重点包括优化馕文化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脉络和底蕴增强现场文化氛围丰富游览内容在园区内的馕文化博物馆里,工作人员向游客介绍新疆馕的品种。来源:中国新闻网改造车间参观通道以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呈现前店后厂园区企业的工作人员正忙着打馕。来源:中国新闻网紧紧围绕入驻园区的各知名馕企和新疆美食生产企业特色凸显“一店一品、一品一厂”提升游览观赏价值反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开园仪式上的文艺演出。记者张新*摄本次改造还通过合理调整园区业态增加旅游功能属性注入高科技元素增加科普教育、游学、研学等项目大大丰富了游客游览体验内容加强了园区与游客之间的互动在园区内的馕文化博物馆里,游客被各种形状的馕所吸引。来源:中国新闻网此外产业园还通过吸引社会优势资源借助专业团队力量实现强强联营、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园区人流的引进增强现场游览氛围实现园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提升参加开园仪式的演员在展示园区各类工艺品。记者张新*摄据介绍,乌鲁木齐市馕文化产业园现有19家生产企业、87个店铺,涵盖新疆礼物、新疆特产类、新疆小吃类等业态。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新疆美术馆馆长王树声说:“通过文旅提升改造,乌鲁木齐市馕文化产业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产业区域,还是一个旅游集散地,成为乌鲁木齐的旅游打卡之地。”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相关阅读
这些新疆“非遗”馕,你认识吗?
馕在新疆历史悠久来自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的消息新疆目前有5种馕的制作技艺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老手艺流传至今依旧生机勃勃恰皮塔
资料图片
柯坪县的恰皮塔,又叫薄皮馕,特点是薄和韧性十足。在柯坪县农村一些地方,恰皮塔的烤制方法至今保持着传统,把土坯馕坑用杏木枝烘热,面团擀到和牛皮纸一样薄,放入坑中十几秒即熟。现在柯坪县40%的薄皮馕出自玉尔其乡托玛艾日克村,恰皮塔制作技艺传承人吾拉木·木旦力甫在村里的馕合作社,每天能打个馕,凭手感每个馕的厚度精准地控制在2至3毫米。果西格尔德
资料图片
果西格尔德是一种带肉馅的窝窝馕,外形像馒头,比拳头大。也许听这名字你很陌生,但说起它另一个名字“和田烤包子”你一定很熟悉。果西格尔德的做法与烤包子差不多。和田烤制果西格尔德的人很多,最有名的在和田县玉龙喀什镇,自治区级和田果西格尔德制作技艺传承人麦麦提敏·图尔迪开店主做果西格尔德。一天最多能卖出多个。库车大馕
资料图片
有人形容“库车大馕大如车轮”,大、薄、脆、香是库车大馕的特点。库车大馕之所以能够打得那么大,关键在制作时“快”。打馕匠飞速将面团盖在一个很大的模具上,两手用力拍打,模具在双手间飞速旋转,很快一个大馕饼就完成了。然后打馕匠两手托起大馕迅速伸进馕坑,用力把大馕死死贴在滚烫的馕坑壁上。不到十分钟,大馕出炉。打馕世家第六代传承人热西提·依米提,曾作过一个直径1米、净重克的大馕,轰动一时。阿图什白苞谷馕
资料图片
阿图什白苞谷馕是用小麦面或玉米面烤制的圆饼。在阿图什的乡村,苞谷馕如今依然深受人们喜爱,延续着最传统的制作技艺。制作上,阿图什白苞谷馕的主要流程,先用细箩筛一下玉米粉,去掉麸皮。将玉米粉放入传统木盆,放酵面加水揉成面团。面团用餐布盖起来,上面加盖厚厚的毯子或褥子,发两小时左右。面饼烤制时,为了保证味道纯正,必须用杏树枝烧火。大约5分钟就可以出馕坑。哈塔木沙·努尔是自治区级阿图什白苞谷馕制作技艺传承人,她16岁就跟随母亲学习祖传的打苞谷馕手艺,已经打了50年。疏勒花馕
资料图片
疏勒花馕之所以叫花馕,是因为它的花纹和形状都特别精致。花馕不仅是食物,还是民间文化在食物上的“绽放”。最能考验打馕匠人的水平和追求。艾麦尔·吾舒尔,是自治区级疏勒花馕制作技艺传承人。他是家族第四代花馕传人,已经打了50年花馕。
来源/天山网综合
记者/张新*、秦金俐
编辑/许释文
主编/倪佳红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