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失败,我要负主要责任的,把你们搞成这个样子”。
“将来到延安以后,我会向中央检讨自己的错误的,不管怎么处理,我都接受。”
年1月上旬的一天,新四*副*长项英拉着*部侦察科长谢忠良的手,痛哭流涕,说了这么一番话。
项英之所以如此反应,是他想起了毛主席在前不久的电报。
年12月26日,一份电报摆到了新四*领导人项英的桌上,措辞非常严厉:
“中央还在一年以前即将方针给了你们,即向北、向敌后发展,你们却始终借故不执行。”
“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你们这样迟疑犹豫无办法无决心的。”
“究竟你们主张的是什么,主张拖还是主张走,似此毫无定见,毫无方向,将来你们要吃大亏的。”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毛主席如此严厉,项英这样痛悔?
原来,蒋介石对新四*江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感到不满,国民**队一直和新四*制造摩擦。
年11月,新四*和国民*韩德勤部又爆发了激烈冲突(曹甸战役)。
蒋介石以此为借口,下令新四*开到江北,我*为了抗日大局,也决定调动新四*到江北去。
早在年1月9日给项英的电报中,中央书记处曾有过这样一句话:“新四*向北发展的方针在六中全会中已经确定,恩来同志到新四*以后……又商得一致意见”。
尽管*中央一再催促,然而项英却迟迟不见行动。
两方约定时间是年12月底,项英却等到了次年1月4日才行动。为何会这样?
一般认为,面对辛辛苦苦开辟的根据地,项英舍不得。项英在回电中曾经向中央争取:“为了将来我更大发展,坚持皖南阵地极有作用,如现放弃,将来不易取得这一强固的支点。”
年1月6日,奉命北移的新四**部和所属部队余人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忽然遭到国民**队7个师8万余人的突然袭击。
新四*奋战7昼夜后,除余人突围外,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
*长叶挺下山与国民*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因此,项英感到非常后悔,后悔没有听毛主席的话。他痛心疾首,表示如果到了延安,一定会检讨自己。
可惜项英没有等到这个机会,3月13日,项英和周子昆等人在山洞里休息的时候,被叛徒刘厚总开枪杀害。
史学界早已达成如下共识:
国民*发动皖南事变消灭新四*,是蓄谋已久,动手是必然的。但新四*北上东进战略也早已确定,因此新四**部在理论上是有充分时间在国民*动手之前冲出重围的。
新四**部坐失突围时机,项英应负主要责任。
从项英同意北上东进战略之后又拖了八个月,从年10月中央告诫全*小心国民*方面的袭击之后又拖了两个月,从中央严令12月底前离开皖南,又拖了一个星期。
项英一拖再拖,坐失转移时机,除了优柔寡断外,也与对国民*心存幻想有关。
叶挺虽然是*长,但实际不掌握转移行动的指挥权。对皖南事变,项英同志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对数千名新四*战士的牺牲负责。
时间到了年5月,经*中央批准,解放*总政治部、中央*史研究室举行了纪念项英诞辰周年座谈会,迟浩田将*代表中央对项英的一生做了全面的评价:
"项英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和红*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新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抗日名将”。
很多人对此不理解,项英不是皖南事变的责任人吗?为什么还对他有如此高的评价?
其实这样做并不矛盾,恰恰说明我*是实事求是的。
项英同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项英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他的起点很低。共产*的领导人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等,大都家境较好,因此才会接受到高等教育,才有机会接触马列主义,才会走上革命道路。
项英出身贫苦,童年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苦大仇深。因为没有文化,接触马列思想也比较晚,直到年才参加了董必武、陈潭秋等人在武汉创办的工人夜校,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
项英虽然起步晚,但是进步快,在年就参加了武汉纺织工人罢工。这时候的项英,已经把共产主义当作自己的信仰。
年4月,项英在一大代表包惠僧的介绍下,庄严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项英
抗战时期的我*领导人,除了毛泽东、董必武、周恩来、刘少奇,几乎无人比项英入*还早了。
曾经的领导人王明,年才加入共产*。创造了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方志敏,是年入的*。
年7月,入*仅仅3个月的项英就成为*代表,出席了*的“二大”。参加会议回来,他情绪高涨,投入到工人运动中去。
很多人都看过电影《风暴》,都知道二七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知道林祥谦,和大律师施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次举世闻名的大罢工,是项英和陈潭秋、林祥谦等人领导的。
正是从这时起,项英的名字开始广为人知,尤其是在*内,他的知名度更高。年6月,在*的“三大”上,年仅25岁的项英当选为中央委员。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项英和刘少奇都是同龄人(年出生),刘少奇是莫斯科东方大学毕业生,也是搞工人运动的,领导过著名的安源大罢工,参加过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还当选了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
但是,直到年,刘少奇才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由此可见,项英成长很快,工作能力很强,做的贡献也不少。
年,大革命失败后,时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的项英被调到中央苏区工作,担任中央革命*事委员会主席,当时的委员有顾作霖、任弼时、朱德、邓发、毛泽东、王稼祥。
不久之后,他的职务却被王明给撤销了,原因何在?
项英刚到中央苏区,就碰到了一个大难题,或者说遇到一场考验。当时红*内部正在搞轰轰烈烈的肃反运动,出现了扩大化情况,搞得人人自危。
项英悄悄走访了下面的战士,这才知道,肃反中存在严刑逼供、乱咬乱杀的现象。得知这一情况,项英感到不安,这样做就是自毁长城,中了国民*的圈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他以*委主席的身份当机立断,要求立即纠正肃反斗争中的缺点错误,按照*内矛盾来处理。
王明
项英此举给中央苏区的肃反踩了急刹车,救了名同志的命。但王明为主的中央代表团对项英的做法非常不满,将其免职。一年后,就任苏区中央局书记的周恩来主持了对苏区肃反扩大化的批判,项英复出。
年4月,毛泽东担任中央临时政府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事委员会主席。
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的岗位上,项英积极协助毛泽东主席开展工作,不遗余力地推动根据地经济建设。同时积极发动苏区的劳苦大众,发展生产,开展经济建设,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在制裁反革命、反贪污、反浪费等方面,项英也做得非常好,受到毛泽东的好评。
鉴于项英这段时间的出色工作,外界将项英与毛泽东、朱德并称为"中华苏维埃的三巨头"。
年,陈毅曾经在一篇报告中评价项英说:"中央苏区过去还是一个模范区,是项英同志直接领导的"。"项英同志确实是土地革命战争年代南方苏区的最高领导者。”
项英对革命事业做出的最大贡献,当属红*长征前,掩护中央红*主力撤离。
中央红*主力长征后,项英临危受命,以中共中央苏区分局书记、中央*区司令员兼政委的身份,率部牵制敌*,策应红*主力突围转移。
红*主力撤离苏区的时候,国民**队围追堵截,如果没有人掩护,敌人肯定在身后可以放手追着打,中央红*很可能走不了,还会蒙受更大损失。因此,*中央要求项英要率部死守瑞金、宁都、会昌、于都之间的三角地区。
当时项英手中名义上有3万兵力,但有一半都是工作人员、老人、伤员等非战斗人员,他们手中没有枪支,只有一些大刀和梭标。
他们面对的,却是红*主力也抵挡不住的50万武装到牙齿的国民**队,当时的形势非常险恶,生存的机会十分渺茫。
然而项英没有退缩,他不折不扣执行了*中央的指示,要求所有人都不要慌乱,坚持到最后一刻。
项英临危不乱,要求机关工作人员继续对外办公,处理公务,制造中央红*还在苏区的假象,敌人果然上当。
直到一个月之后,蒋介石才如梦初醒。得知被糊弄,蒋介石气急败坏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
蒋*开始疯狂报复,对留守的红*毫不留情,将苏区分割成无数个小块,还构筑了大量的堡垒封锁线,对红*开始了残酷无情的全面“清剿”。项英多次向中央报告情况,请求中央给予"详细指示",明确下一步的行动方针。
但是由于*中央当时忙于红*主力转移,电报发出3个月之后还是"无指示"、"无回电"。
即使这样,项英和同志们也没有擅离职守。直到遵义会议后,中央才于年2月5日给项英及中央分局发来电报,要他们突围。
在此情况下,项英才指挥部队分9路突围,到南方和敌人开展游击战争。
项英本人,则在最后一批撤离,在敌人逼近的时候,才下令埋掉电台、烧掉密码,离开于都,向赣粤边突围。
这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员对*的无比忠诚,以及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向南突围出去了,也并不意味着脱离险境,既要面对国民*的继续追击,还要面对饥饿、伤痛、疾病。但是项英没有丧失革命信念,在年4月上旬召开了"长岭会议",决定"化整为零,分兵游击,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应对蒋介石的"打死、饿死、困死"游击队员的恶*计划。
在恶劣的环境下,项英和游击队员们只能过着像野人一样的生活,深居简出,只能与山中的动物为伴,吃野菜、摘野果、挖竹笋,度过了最难挨的岁月。
他们的艰苦生活,跟长征的红*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这样写道:"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这正是当时项英陈毅领导的南方游击队员的真实生活写照。
如此恶劣的环境下,项英革命意志没有动摇,他告诉身边的同志说:"哪怕只剩下一个人,也要顽强地坚持下去,共产*的旗帜不能倒,我们游击队的旗帜也不能倒。"
项英领导着南方的游击队员们坚决运用游击战术原则,在崇山峻岭中与前来围堵的敌人巧妙周旋,机智英勇,历经了九死一生,经过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在长达三年的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后,得以成功保留住了南方的革命火种。
中共中央政治局曾作出《对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充分肯定项英同志及南方各游击区同志"长期艰苦斗争精神与坚决为解放中国人民的意志,是全*的模范。"
这个决议,既是项英和他的战友们最高荣誉,也是*对他们的极大肯定。就连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也不仅赞叹道:"项英简直是从坟墓里爬出来的铁人。"
国共组成统一战线之后,项英积极行动,只用三个月的时间,就把分散在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和游击队集结到一起,并编成4个支队,共余人,完成改编为新四*的历史使命。
项英同志不但是忠诚的战士,还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人,在新四*中威望很高。
“他身材魁梧,像一座铁塔,被战士称为铁人,是大家的主心骨。”
“他说话声音洪亮,威严有力;他总是一副*人姿态,看起来非常威武;无论再险恶的环境,大家看到他心里就会踏实。”
“他外表严肃,对同志却温暖如春。”
“非正式场合,他平易近人,总是和我们拉家常,开玩笑,没有半点当官的架子。”
——这就是战士们对项英的评价。
项英同志不仅深明大义,小节之处也做得很好。
他生活作风严谨,他的第一任妻子张亮也是一名红*战士,和项英失去联系。后来她到了延安,意外身亡,留下一双女儿送进了延安保育院。
项英在年到延安开会,与两个孩子相认。
年项英在延安和儿子项学诚、女儿项苏云合影
据认识项英的人都说,那应该他一生最幸福的时刻吧。
项英白天开会,晚上把孩子接到他住的窑洞,给孩子洗手洗脚,穿衣服,试图弥补孩子缺少已久的父爱。
可是项英与孩子相处仅仅12天,便因为革命工作匆匆离开,直到他年牺牲,再未与两个儿女见面。
项英的女儿项苏云,在年经中央选派远赴苏联学习,建国后进入纺织系统工作。年10月调入中国科协,大部分时间一直负责青少年科技工作。
年8月,项苏云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项英的儿子项学成,新中国成立后加入海*,成为北海舰队的一名基层*官,年因病去世,年仅39岁。
李又兰
项英作风正派,第一任妻子死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传出任何绯闻。直到年1月,项英才和第二任妻子,号称“*中一枝花”的新四*战士李又兰结婚。
两人蜜月还没有过,就发生了皖南事变,夫妻生离死别(李又兰后来和张爱萍将*结为连理,两人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项英生活简朴,从不搞特殊化,在新四*威望极高。
项英尊重知识分子和医生护士,*医处的医生待遇很高,新四*的普通护士每月也可得8块,而项英则只领5块津贴,与支队长相等。
遇到记者到新四*采访,项英从不花*部的钱,都是自己掏腰包。
项英爱兵如子,非常珍惜士兵生命,遇到恶仗的时候,他心疼士兵的伤亡,绝不打人海战术,难以取胜的时候会果断要求撤退。
新四*老战士回忆说:“他把新四*看成一大家子,谁也舍不得丢,每个人都心疼。部队突围在攻击星潭的时候,伤亡一大他就撤下来,特别心疼部队。”
年7月1日,他来文化队检查学员彩排《新四**歌》。突然,日*多架飞机窜到云岭,一顿狂轰滥炸。危急时刻,项英要求战士们先撤,而战士们却要求首长先离开。
项英急了,铁青着脸怒吼:“赶快执行命令!”
战士们一看,只好撤离。直到所有人全部疏散,他才最后离开。
几十年后,新四*老战士们在聚会时谈起项英,还不免声音哽咽:“我们何其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爱兵如子的好首长。”“项副*长的那种革命精神,至今都对我们产生影响。”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项英的错误在于对国民*抱有幻想,缺乏足够的警惕,结果导致“千古奇冤”。
虽然皖南事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作为新四*首长,项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瑕不掩瑜。功过分明,实事求是,是我*的一贯作风。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领导人在对*史关于"项英"条目进行审阅的时候,就并作了三条批示,要求客观公正地评价项英。
其中引人注目的是:
“项英在与中央失掉联系、国民**进行残酷持续清剿等极端困难条件下,转战粤赣边,领导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保存了革命武装力量,中央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看到这些,相信项英将*的在天之灵,可以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