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蛰伤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做记者的最怕啥来翻翻他们的包新京报官微
TUhjnbcbe - 2023/10/8 16:06:00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专业医院 http://www.yunweituan.com/m/

“出差最担心手机没电、电脑没电、充电宝没电……”

全文字,阅读约需17.5分钟

图源/受访者编辑陈婉婷校对吴兴发

(向上滑动启阅)

记者节社论:

用记录去丈量纷繁的世界

时间如一股洪流,奔腾而下,抵达无数个渡口。如果说,这些渡口对应着无数个日子,那每个渡口对不同的人而言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当时间之河来到年11月8日的渡口,有一群人会莫名悸动,因为这一天,是属于他们的节日。

你好,记者节;你好,新闻记者们!

这是第21个记者节,每年的记者节,我们都会发文,庆祝节日,但这不是一种例行公事。

作为媒体本身,我们需要在节日的仪式感中增进认同感;那些认真记录与勇敢表达的记者,在记者节这天,也需要社会奉上一份真心的敬意。

尤其是在今年,大时代的风暴眼,更照鉴出新闻工作者坚定如一的眼神与大道直行的脚步。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社会陷入停摆,空气里充满紧张。

在这样的时刻,如同白衣执甲的战士,一群记者,拿起纸笔与镜头,走进未知,记录核心现场,传递疫情信息,缓解了公众的信息饥渴,增进了社会安全感。

那些逆行在武汉街头的记者,那些靠着泡面度过许多日子的记者,那些向家人隐瞒行踪的记者,也是战疫现场一道道风景线。

年的不平凡,还因为今年中国发生了南方水灾,不少地方的降雨量突破历史记录,数千万人受灾。

抗击洪灾,众志成城。在抗洪一线,有战士,有基层公职人员,有自发组织的群众,有志愿者,记者的身影也从未缺席。

很多直观的洪涝画面,出自他们镜头,这些场景,激发了社会普遍的共情;他们也用一篇篇发自灾区的报道,呈现洪灾进展与救灾状况,缓解着公众的信息饥渴。记者,永远站在最需要他们的地方。

这一年,黑天鹅乱飞,中国经济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季度经济下滑,“六稳”“六保”压力加大。

但随着疫情防控得力,与一系列恢复、促进经济发展政策的出台,中国经济经受住了考验,GDP从二季度开始由负转正,逐渐恢复正常发展轨道。

在中国经济的困难时刻,新闻记者始终与国家站在一起,报道政策,传递资讯,建言献策,服务经济复苏与发展。

这一年,也是国际环境剧变、单边主义上升、地缘政治格局更加复杂多变的一年,合作与协商受到冲击,冲突与撕裂在增加。

当此特殊时刻,记者们放眼环球,胸怀天下,努力穿过时代的洪流,去弥合分歧,去增进共识。

关切宏大事件的同时,新闻记者们也从来没有放弃打捞小人物悲欢离合的努力。

被羁押近27年的张玉环,经历多年申诉之后,终于走出牢狱,与家人团圆。

记者用镜头记录了他的前妻宋小女,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最悲欣交集的一瞬间。人世间最炽热的感情,在记者的镜头中流淌出来,感染了无数人。这是记录的力量。

被拐三十五年的布依族老人德良艰难寻亲的故事,经过记者的描摹,得以被更多人看见。读者在那些细腻的文字中,获得巨大的共情,为普通人的人生故事所震撼。文字与视频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在这一年,还有许多人与事被记录着,他们有为防疫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脱贫攻坚奔走在基层的公务员,有在职场上各种奔波的“打工人”,有以学术为志业的追梦人,还有许许多多通过数字经济走上致富之路的“新农人”……记者,记录一切值得记录的内容。

记录,也要观察与引领。也是在这一年,舆论场上的波澜依旧此起彼伏,搅动着大家的注意力。

面对某些公共事件,人们似乎更习惯于流于表面的围观,而难以抵达真正的事实。在这个过程中,常识被疏远,情绪占上风——“谁时间多、嗓门大”,似乎便可以在舆论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分歧多见,而共识稀缺。

对话、讨论、共识,这些常识性观念,在当下逐渐成为一种愈发珍贵的东西。舆论场,需要理性声音的引导。

不让理性退步、常识远走,新闻工作者责无旁贷。

新闻工作者需要做些什么?

正直、善良,具有同理心,这自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最起码的素质。除此之外,还要用对专业报道的坚守,直面眼前所经历的一切。

新闻记者之所以为记者,就在于我们能以客观理性的报道,去呈现这个社会的真实;用不偏不倚的声音,去塑造这个社会的三观;用一颗对得起信任的真心,去触摸这个时代的精神。

唯秉持客观、公义与真诚者,方为真记者。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相,记者要俯下身去,书写大地上的语言,以及我们共同生活的这片土地。

那些具体可感的人与事,才是真生命。记者要在与每一个生命事件的对话中,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

或许,喧嚣、嘈杂的舆论环境会让一些记者丢失那份细腻,也会动摇那份对迷雾的求真之心,但时间会证明,你所做的,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毋宁说其不可或缺。

眼中有“人”,心里有光。对这份职业,新闻记者仍需怀有敬畏与善意。毕竟,这种坚守,连着的可能正是无数人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常。

编辑王言虎实习生张晓雨校对赵琳

记者出门要多久?

摄影记者陶冉说,年初,他从睡梦中接到随医疗队前往武汉采访的通知,到塞满行李箱出门,只用了不到半小时。

他就像自己的相机电池一样,永远满格待命。

我们常说新闻是“跑”出来的,

在时间有限、事件不等人的情况下,

随收随走的记者背包、行李箱里,都装了什么必不可少的东西?

今天是第21个记者节,我们来翻翻记者们的包。

陶冉

新京报摄影记者

入行10年

Q:外出采访时,背包、行李箱里会装什么东西?

A:出差的行李箱基本会被相机和镜头占满。遇到例如地震、水灾等突发新闻时,我会带上头盔、救生衣等装备。另外,手电筒也会随身携带。

Q:工作时最担心发生什么状况?

A:相机罢工。

▲年7月,我在江西采访洪灾。

Q:你认为作为一名记者,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是什么?

A:沟通和随机应变能力。

Q:你印象最深刻的采访经历是什么?

A:今年在武汉65天,40余次进入隔离病区,用镜头记录下这段特殊时期的爱与感动,于我而言,是一次不寻常的经历与体验。

▲年2月26日,医院西院区,进入隔离病区拍摄新冠肺炎产妇生产4小时后,脸和手被防护服勒出深深的印记。

Q:近年媒体人健康问题引发

1
查看完整版本: 做记者的最怕啥来翻翻他们的包新京报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