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跟某个交好的朋友绝交过吗?
我在25岁左右的时候,与一位大学时候相识的姐妹绝交了。
现在说起来是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很幼稚。
但这件小事似乎只是一个导火索,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这位姐妹曾经几乎与我形影不离,我们也参与了彼此生命中很多重要的场合。
但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没有再联系过,可以说人生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
总体来说她是一个控制欲很强,嘴巴很*的人。
而我则常年比较慢性子,与世无争或者说很蔫儿。
她时常会替我出头,但也时常令我感到窒息。
成年人之间的“绝交”大多没有那么多抓马的情节,只不过就像有了心照不宣地冷淡默契。
再无亲密的连结与互动,慢慢就在彼此的人生中消失了。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部影片,是两个男人之间的“绝交故事”,绝交的原因是“无趣”。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TheBansheesofInisherin)入围第79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荣获最佳编剧奖和最佳男演员奖。
与此同时,在年末颁奖季这部影片也相继出现在多个榜单上。
有可能是明年奥斯卡的热门影片之一。
豆瓣评分说得过去,
IMDb和烂番茄的表现都非常不错,
难得这么怪的片子,却赢得了差不多的认同。
01
这片子很怪,明显带有很多隐喻。
但即使你看不懂电影背后的故事和隐喻,
也不妨碍欣赏它的幽默和怪异。
现在影视剧二创行业养活了很多人,当然也包括我。
可很多片子就是喜欢追求“让你看不懂”来体现自己的高级。
非得靠解读,才能明白
“哦,原来在说这个!”
《报丧女妖》这点就做得不错,在浅层的部分,他至少讲清楚了一个简单明了又有趣的故事。
其实我只需要截这几张图,大家大概就能明白这俩人之间发生了什么。
一个偏僻的小岛上,突然感觉到生活空虚无意义的中年男人,想要过一种全新的生活。
他决定跟自己曾经一起吃喝玩乐的酒肉朋友绝交。
转头投身到自己热爱的音乐和艺术创作中去。
因为作品可以永流传,但是做一个老好人并不能世世代代被人记住。
那干脆就做一个绝情的坏人吧,然后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能被人记住的创作中去。
这个老头是陷入到了典型的“存在主义焦虑”中。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生命终究还是会走到尽头走向虚无的时候,就会想要努力做点什么事情挣扎一下。
我觉得我的“存在焦虑”来得很早,25岁左右就来了。
有段时间我陷入了无尽的恐惧和虚无中,觉得自己过往的人生都被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浪费掉了,毫无意义。
整日整日陷在各种家长里短,情情爱爱里,到头来剩下的只是一片空洞的20来岁。
再反观别人的20岁,就更加焦虑了。
那段时间,我也在反复思考自己到底是不是个废物,甚至因此而失眠。
认为这辈子都会变成这样一个扎进鸡零狗碎的生活里挣扎纠结的碌碌无为的人。
尤其是当身边的朋友们都逐渐结婚了,出来聚餐时听他们絮叨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婆媳关系,就越发开始感到虚无。
“难道这就是每个人的人生吗?”
“难道这就是我最终也要面对的生活吗?”
那段时间极度想要与周围的旧友和旧生活割席,开始疯狂地寻找所谓“人生的意义”。
旅行、读书、上各种课,听各种知识,
参加各种读书会,知识付费报了一大堆,
最终还是没能找到期待的意义在哪里。
说实话,我到现在也没找到。
又或者说,自己的能力仅限于此了,并不能成就什么丰功伟业。
更加愤怒的是自己的无能与弱小。
于是后面几年我开始疯狂码字,觉得这样也许可以留下些什么。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