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寒气愈发逼人。这不,小米13新品发布会的余热尚未褪去,小米内部却突然传出了将在年底实行裁员的消息。更准确点,小米裁人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只不过,在人员数量上略有出入,不是网传的超人,而更可能是内部人员所透露的裁员比例不超过10%,即在人以下。怎么说呢,小米这日子算是真透着难了。
毕竟,虽然有“N+2”的赔偿政策稍怀安慰,但是在这个节骨眼裁员,打了不少员工一个措手不及。所以,毫无疑问小米这一回多少得背负着“不地道”、“卸磨杀驴”的骂名。
不得不说,尽管大厂们都在落地降本增效,但是在年底演上这么一出“苦情戏”的企业,还得看小米。
而这背后,一把揭开小米遮羞布的“罪魁祸首”,正是小米今年屡跌不止的营收业绩。
咬牙坚挺
小米前三季度财报透着“寒气”
从小米今年公布的前三季度财报数据来看,小米营收、净利润与同期相比,均出现“断崖式”下跌。这一年,小米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缓步迈入“阵痛期”。
以小米最近一次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数据为例,小米第三季度营收额为.74亿元,同比下降9.7%;经调整净利润为21.17亿元,同比下滑59.1%。这可都是真金白银的流失啊。
图片源自36氪
具体而言,落点到业务层面上,黑马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全线下跌,没一个抗打的。
智能手机业务收入跌至亿元,同比下降11.1%;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跌至亿元,同比下降9%;互联网服务收入跌至71亿元,同比下降3.7%;其他收入跌至18亿元,同比下降6.6%。
简言之,核心业务和其他重要业务都表现不佳。虽然大环境的原因占一部分,但其中不乏小米战略问题。因为,就在这样不太乐观的情况之下,小米的造车业务还亟待“大量输血”。
所以结果就是,一边营收收缩,一边投入扩张,小米基本盘在极限拉扯中显得更加晃荡。而小米在承受这份叠加而来的压力时,不得不叫苦连天,把年底一刀对准了内部——裁员。
承压过重
小米手机核心业务备受市场挑战
怎么说呢,小米现在的基本盘,有过吊桥那味了,直晃悠。
首先,今年的手机厂商都不太好过。所以,小米在所难免。
据调研机构Canalys数据,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2.98亿台,同比下滑9%。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近9年以来,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最低的一个季度。
而同一时期,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万台,同比下降8.4%。其实单独来讲,小米表现还好,全球排名第三,市场占有率为13.6%,只不过受总体市场下滑拖累太重。
图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图片源自Canalys
另一方面,从小米自身发展来看,前期的“疯狂战略”开始反噬。
比如,此前激进线下门店扩张计划所带来的“后遗症”。年,雷军放下豪言:“3年开设家小米之家”。年,小米果然实现了这一个小目标。
年末,小米之家门店数量为多家。而到了年末,门店数量就已经猛冲到了家。也就是说,短短一年时间,小米门店扩张了多家。
虽然这样大规模的门店扩张,有助于小米抢占下沉市场,打通乡镇覆盖销售渠道。但是,结合当下的环境机会,毋庸置疑,门店快速扩张肯定成为了小米的累赘。
而且再想一想,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开这么多家门店,选址、资金和人员储备势必会有一定偏差。
再比如,“米冲高”在冲击高端市场中疲态尽现,冲高滞缓影响大。
小米高层在第三季度电话会上表示,“高端市场,尤其高端品牌是需要时间才能逐步打造的。以前认为靠一两款产品就能够速胜的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换言之,小米官方承认三年冲高端的战略过于激进且理想化,由此造成了严重内耗。高端上不去,中低端竞争大,这种手机生产的结构问题始终困扰小米。
小米想做高端手机线,但是不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小米的优势都相当微弱。首次冲击高端的小米10系列开头效果其实还不错,小米10S至今性能抗打。
但是,当小米11系列进入市场后,小米冲高之路迎来了最大的坎坷。烧主板、烧WiFi、烧屏……小米11问题频发,且小米在针对小米11的问题售后方面也饱受诟病。
小米11系列的问世,不仅让诸多铁杆“米粉”粉转黑,也给小米的口碑、质量埋下一颗定时炸弹。甚至于小米祖传的“地狱笑话”——买双不买单,成了小米标签。
当然,小米12系列以及最新发布的小米13系列和MIUI14,让小米的口碑有所回暖。但是这样的回暖想要体现在销量提振上,只怕还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
并且,由于小米如今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其部分高端产品,比如小米折叠屏手机MIXFOLD2就不得不牺牲些许利润,打折降价以便去库存。
在手机存量时代,小米想要去库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压缩利润。这也就导致了,小米必须遭受一面销量下降,一面利润下降的双重打击,小米必须降本增效。
米链受创
小米IoT和互联网业务被全盘殃及
除了手机,这个核心中的核心。在小米的基本盘里,最为重要的还有IoT和互联网,这两架支撑起小米生产力和想象力的“马车”。
不过,可惜的是,随着手机市场遇冷,小米部分严重依赖手机的终端销售,也遭遇了大滑坡。而米链生态更是摇摇欲坠、分崩离析。
从年开始,小米一直锚定IoT方向,使其成为第二大经济增长点。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步其实走得非常正确,也创造过增速辉煌。
图片源自Tech星球
小米的IoT战略定义为“1+4+X”,即围绕一部手机为核心,电视、智能音箱、路由器和笔记本等4项智能产品为支点,X项为生态链企业提供产品的多元一体智能周边生态。
但是,近年来小米的明星爆款单品越来越少,很难撑住小米智能家居产品的销量和收入不下滑。即使小米去年的空调、冰箱等大家电销售量上涨了50%,也很难把这个窟窿填上。
而且小米的智能家居生态的各项细分领域过多,以至于竞争力分散,优质选手品牌难以突出。也就是说,小米的其他智能家居产品之间不容易形成联动,俘获更多消费者的钱包。
与此同时的境外市场上,受通货膨胀等多方面原因影响,滑板车、扫地机器人等非必要性电器也卖不动。
同时,令小米难过的是,它的生态链“兄弟们”为了生存,纷纷选择出逃,推出自有品牌赚得盆满钵满。
比如,请了肖战当代言人的石头科技,可谓是深谙流量赚钱之道,成为了米链分化出的最吸金公司之一。
所以,小米的IoT生态,是越来越难活下去了。对了,顺便一提,小米的竞争对手,苹果、华为也很强,OPPO、vivo也在崛起,传统家电厂商美的、海尔也逐渐构建起护城河。
在互联网营收方面,小米同比下降3.7%。怎么说呢,其实考虑现状,这个下降幅度还是比较能让人接受。
MIUI的月活再创新高,境外的互联网收入更是给小米打了一针“安慰剂”。第三季度约17%的正增长,实在是目前的小米能看见的唯一的光了。
不过这里需要多提一句,小米的互联网收入一大部分是源于广告预装。随着硬件滞销,预装广告收入肯定会缩水。手机APP预装还被明文限制了。
所以,小米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才能不摔倒,还是得看后续发展调整。讲完了小米来钱进项少了,再来讲讲小米现在最为烧钱的项目——造车。
梭哈汽车,小米造车事业遭遇重重质疑
现在的小米,全公司上下都在节衣缩食全力加码保全造车事业。
年3月,当雷军官宣造车的时候,他表示,小米将拿出亿美元(约合人民币亿元)来支持造车。
而今年前三个季度的财报数据显示,小米今年累计为造车投入了18.6亿元,拥有超过人的汽车研发团队。
不得不说,雷军这一盘算是赌上了小米三分之一的身家。要是没造出来或者没造好,只怕是可能变成下一个“下周回国”贾跃亭。
而在这场全员参与的造车运动中,手机厂商、互联网大厂入局,这事已经不稀奇了。大家更加关心的是,你究竟造到哪一个地步了?
不同于友商华为的“ToB”战略,为车企提供软硬件服务。小米的造车,更趋向于传统思维,比如像百度一样,造出一台可以开的车。
据悉,小米造车从官宣到今日,已经快两年了,但是车的影子还在媒体报道中,就是说想要量产交付,仍然是短期内不可实现的事。
反正小米说的是年上半年实现量产,这可还隔着一年多呢,这其中有没有什么变故,谁又能说得准呢?
不过这里也有个问题,百度的集度汽车不仅已经发布了,而且改名“幂航汽车”,即将于明年第三季度交付。
所以,在这个时间安排上,小米棋差一招,还赶不上百度。
同时,当前新能源汽车势力绞杀严重,小米入场时机艰难。
前有特斯拉传出将打造低至16万的Model2电动汽车,彻底进入中低层电动车市场。
后有国内造车龙头——比亚迪,推出专攻高端汽车市场,起步价80万起的仰望品牌。
所以说,在新能源汽车造车已成的车企中,人家已经想着如何做好细分垂直市场,进一步覆盖性蚕食了。而这个时候,小米的车却还没开始量产,实在是来得太晚了。
更何况,众多具有雄厚实力的燃油车车企,掉头转做新能源汽车,虽然被戏谑为“新能源界的杂牌军”。但是奔驰、宝马,对于小米这种“跨界生”,还是具有碾压威胁。
并且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年年增加,更是让小米造车愈发焦虑:时间窗口不多了。
话说回来,小米迄今为止干得最多事情,就是申请了汽车研造方面的多项专利。其中包括,汽车产业链布局上的汽车芯片、动力电池、智能座舱、自动驾驶。
问题来了,这些专利要怎么落地在小米的汽车上?小米此前提出要做家居智能座舱,一台能够装配上小米家居电器的房车。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后来,小米在8月份的发布会上,又以视频形式展现了小米汽车自动驾驶的路测情况。测试功能包括主动选择车道、并线超车、避让障碍物、记忆泊车……
但是抛开视频拼接的质疑不谈,这些功能已经在小鹏、蔚来等品牌的新车中,出现过了。而小米想要做的“全栈自研”,基本上更是不太现实,像句口号。
所以,小米汽车,截至目前而言,还没有太多令人一眼惊艳的亮点。
对了,顺便一提,小米现在还没有造车资质,不过明年可能会解决。
总而言之,小米造车项目已经被逼到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境遇之中了。
所以,小米的日子现在只能用两个字总结:很难。但是,在下一个十年,谁又能说得清楚,小米究竟能不能凭借造车翻身?
只不过,在手机产业上的那套打法,放在汽车产业中,肯定行不通。小米在造车上又实在没有底蕴优势,希望属实渺茫。
现在的小米,也只能咬碎了牙熬,等到迷雾拨开、走出低谷的那一天。当然,黑马还是更希望小米支楞起来,扛过风险,为市场增加一股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