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崔鹏
伴随着各地相继进入新冠阳性高发期,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布洛芬强势跻身“神药”行列,在各大药店被一抢而空。
不仅线下没有,就连线上渠道都显示售罄。紧俏之下,乱象丛生。平时售价3元左右的布洛芬,被部分药店抬价到10元,甚至医院外漫天要价,将美林、布洛芬等儿童退烧药炒到了元一瓶。
而事实上,同口罩、抗原试剂、连花清瘟一样,布洛芬并不是一款生产起来存在技术难度的药物。很早以前,中国就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布洛芬生产国,产能占全球三分之一,在国产企业中,拿到布洛芬的注册批文数量多达个。
从封控缺物资,到隔离缺病床,再到开放缺用药,疫情三年中,这种“资源荒”不止一次出现在最具经济活力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1?
一药难求的真相
说起布洛芬,原本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物。欧美科学家在研发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过程中,顺带发现了布洛芬。由于对胃肠道的耐受性良好、相对安全,布洛芬被誉为“超级阿司匹林”。年和年,布洛芬先后在英国、美国上市。到了20世纪90年代,布洛芬全球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成为首款销售额突破10亿的解热镇痛类药物。
只要是个人,都会有发烧头疼的时候,布洛芬作为一款家庭常备药,自然也吸引了中国人的目光。70年代末,随着布洛芬专利失效,中国逐渐成为生产布洛芬的“超级大国”,不仅产能占了全世界产量的1/3,而且生产出来的布洛芬有85%都出口到了国外。
截至年,全球布洛芬原料药产能前二的公司,前两名都是中国企业。分别是产能吨的新华制药和产能吨的亨迪药业。排名第三的德国企业巴斯夫产能不过只有吨,不及新华制药的四成。
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布洛芬“超级大国”,现在出现了买不到药的窘境,背后的真相令人揪心。
表面上看,这次的药荒,是供需失衡导致的,需求大爆发再次导致了资源挤兑。据相关企业反映,从目前销售端的反馈看,布洛芬最近两周的需求,等于往常一年的量。而生产布洛芬的产业链,对此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布洛芬产业链流程图
但如果深究下去,这次的药荒,绝非需求爆炸这么简单。
在生产布洛芬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是中游原料药行业和下游医药零售行业。
所谓原料药,是指药物中真正有效的原料成分。药企从上游企业采购原材料后,必须经过辅料添加和加工,才能制成可服用的药物。而上游原材料其实非常充足,如果药企开足马力生产,根据测算布洛芬的生产周期只需3天左右。
可药企过去一段时间并没有充分释放产能,而是选择了观望。
原因有两点。
一是药企自己没信心。能够生产布洛芬的药企太多了,没有行业壁垒,竞争激烈。不少药企担心如果市场都押注布洛芬,一旦供给过剩,自己最后可能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得不偿失,因此采取观望态度,并不铆足马力生产。
二是下游药店没信心。在12月早期,全国各地相继放开疫情管控,但大部分药店并没有未雨绸缪。大家一开始还是按照正常的节奏在进货。即使有一些观察力敏锐的药店提高了进货量,也是以稳为主,不敢进太多的货。这样的“错误需求”反馈给药企,企业自然也不会主动加大产能。
而不管是药企,还是药店,大家缺乏信心的根源,还是在于对疫情大环境缺乏预期,对经济大环境的不确定性,感到忧虑。
虽然民众恐慌超购,药店囤积居奇,再加上药企迟疑观望,促成了这次的药荒乱象。但政府现在已经出手。据媒体报道,常州、武汉、福州、合肥等地相继都开始向买不到药的重点人群免费发放“健康包”,里面包含抗原检测试剂盒和退烧药等。
部分药企也在相关指示下释放产能生产布洛芬,预计12月下旬全国各地的布洛芬紧缺情况会得到一个较好的缓解。而在这波“布洛芬药荒”风口下,国内两家生产布洛芬的巨头上市公司,显然成了最大赢家。
2?
两大龙头乐开花
作为全球布洛芬原料药产能最大的两家公司,新华制药和亨迪药业近期在资本市场表现极其耀眼。
先说新华制药,自12月5日以来,新华制药11个交易日里8次涨停,12月19股价更是创造了48.85元的历史新高。据聪明投资家测算,12月不到三周时间里,新华制药月内涨幅超过%,实现翻倍,是12月当月“妖股王”的有力竞争者。
新华制药周K线走势图
作为生产布洛芬的龙头一哥,新华制药全球布洛芬市场份额接近40%,市面上买到的很多布洛芬类药物,其原料药布洛芬大多源自新华制药。
而除了布洛芬之外,新华制药踏上了新冠治疗多个热点。在新冠特效药方面,新华制药和真实生物签订过战略合作协议,是国内首款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的生产经销商。
此外,新华制药的全资子公司新达制药,取得了熊去氧胆酸片的上市许可持有人资格,此前关于“熊去氧胆酸”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传闻一度掀起了相关概念板块的涨停潮。
相比新华制药,另一家布洛芬龙头亨迪药业的表现更为夸张。截至12月19日收盘,12月月内涨幅达到86.65%。但亨迪药业股价早从11月初就开始腾飞,当月涨幅达到66.32%。11月以来累计涨幅高达%。
亨迪药业日K线走势图
可以预见,接下来一段时间,布洛芬保供势必会成为重要民生事件,布洛芬原料药的需求还需继续放大,这对两大公司的业绩和股价都会起到一定支撑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新华制药和亨迪药业是生产布洛芬的两大绝对龙头,但抛开疫情风口,两家公司在“太平”时期的业绩相当一般。
过去十年,新华制药的业绩相当平稳,每年的营收增长率平均下来不到10%。年,新华制药营收达到31.7亿元,到了年收入才实现翻倍,达到65亿元多。
新华制药营业收入及营收增长率
利润方面,新华制药的盈利能力在疫情之前反而要比疫情之后要高。年到年,新华制药每年的净利润增长率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不到10年净利润翻了10倍。但在疫情红利期间,公司盈利能力反而有所下降,年-年三季度,新华制药同比的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8.3%、7.3%、2.8%。
新华制药净利润及净利润增长率
如果说新华制药之前的业绩算是平稳,那么亨迪药业只能用糟糕形容了。从年开始,亨迪药业的营收和净利润逐年下滑,做为一直年底上市的次新股,股价自上市即破发,此后一路下跌,要是没有布洛芬的这波行情,亨迪药业可能此时还在“下山”的路上。
亨迪药业营收及净利润
长期来看,新华制药和亨迪药业这样“平庸”的业绩显然不足以支撑目前的估值。据聪明投资家统计,截至12与19日收盘,83只新冠治疗概念股的平均动态市盈率为53倍。
新华制药和亨迪药业均高于板块平均水平。其中亨迪药业动态市盈率高达倍,在所有新冠治疗概念股中位列第7,新华制药动态市盈率为79倍,也在市盈率最高的TOP20之中。
新冠治疗概念市盈率TOP20
显然,在群体免疫的大趋势下,围绕布洛芬的行情不会一直持续。对价值投资者来说,挖掘更具性价比的优质公司,要比追逐风口下的妖股更靠谱。
奥密克戎虽然令很多人感到恐惧,但比病毒更可怕的次生悲剧也在不断上演。抢不到布洛芬的人用肉体忍受感染后的煎熬,而抢到药的人却用药物摧残自己的生命。
自封控放开以来,各地都出现了没病乱吃药的情况。有的人过量服用连花清瘟,吃出了急性肝衰竭;有的人将布洛芬和其他药物混着吃,住进了ICU。
事实上,不论是投资还是生活,最大的风险往往不是别人带来的,而是来源于自己的内心。只有坦然面对现实,坚定做好自己,不被其他非理性的情绪带乱节奏,才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博弈中,始终做出最合理、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