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蛰伤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交往交流交融小故事34我有亲人扎根在南疆
TUhjnbcbe - 2021/8/22 20:10:00
北京好看皮炎医院 http://m.39.net/pf/a_9052592.html

我有亲人扎根在南疆

诗人郭小川说:“不进天山,不知新疆如此人强马壮;不走南疆,不知新疆如此天高地广;不到喀什,不知新疆如此源远流长。”有幸的是,在年夏天,我随爷爷及父母亲去新疆喀什,专程看望我爷爷的妹妹、爸爸的三姑、我的三姑奶奶,对三姑奶奶一家人的工作、生活有了身临其境的了解。

甘肃与新疆地理位置毗邻,正是有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土地贫瘠的甘肃人自古有去新疆讨生活的习惯,把去新疆称为“走西口”。“岀了玉门关,两眼泪不干"。道出了“走西口”人故土难离的凄凉心境。可以想像,在那*阀盘踞、兵荒马乱的年月,衣衫褴褛、肩挑背驮的甘肃人,既恓惶又满怀着希望,一路向西,穿过玉门关,走向戈壁荒漠深处。

现在不同了,我们一家人是坐着飞机去喀什的。从兰州出发经停乌鲁木齐到喀什,说心里话,我的确没有感受到“走西口”的凄凉和路途的艰难,前后四个半小时就到达了喀什。透过飞机的舷窗,我倒看见了千峰耸立的天山和那峰顶的皑皑白雪,新疆天山南北的壮阔让我感到震撼,爸爸不止一次在路上感叹:“真不知道你姑奶奶以前是怎么回老家的……”

甘肃籍人在新疆世代居住、成家立业的人的确很多。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第一野战*将士就地驻扎,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头,既戍边卫疆,又拓荒种地,在苍茫大地描绘最美图画。还有天南海北的人汇聚在这里,他们保卫、开发、建设着新疆,将毕生精力完全奉献在这片土地上。在这个群体中,我三姑奶奶一家人自她的公公算起,已在这片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生活了整整70年。三姑奶奶的公公是西北野战*的一名战士,跟随王震将*的部队一路征剿,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南疆喀什*垦,待一切稳定后,将一直居住在甘肃省秦安县陇城乡常营村的妻子和儿子接到南疆生活。在那火红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为加快新疆建设步伐,无数年轻人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到建设新疆的热潮中。年,三姑奶奶也在同乡的介绍下,来到驻扎在新疆喀什地区草湖镇的农三师41团,成为一名光荣的兵团战士,并与同为兵团战士的三姑爷爷结婚。

扎根南疆后,姑奶奶的生活幸福而美满。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她尽管过着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头的紧张生活,但她一家从未操心过吃饱肚子的事儿,一直过着比较富足的生活。三姑奶奶生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如今,儿子在成都上大学后到喀什地区中国银行工作;大女儿作为兵团职工,承包了几十亩地种植红枣和棉花;小女儿在西安上大学后到41团医院工作。这组老照片是当时屯垦戍边的真实写照,图一是姑奶奶初次来新疆的合影,图二是姑爷爷唯一留下的一张工作照。他们从甘肃来到南疆成为*垦战士,戍边卫国奉献一生,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图1.姑奶奶一家的合影图2.姑爷爷年轻时的工作照

爸爸说,因当时交通不便,姑奶奶每四、五年才能回一趟老家看望一回健在的父母亲。20世纪60、70年代,每次回家,就是在顺利的情况下单程时间也要需要六、七天。她从喀什出发,坐着兵团的敞篷卡车,一个兵站赶一个兵站,从喀什到乌鲁木齐就需四、五天,然后在乌鲁木齐坐火车到天水。我无法想象姑奶奶这一路上的颠簸劳累,但从家人的只言片语中我感受到了姑奶奶心切的思乡之情。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交通逐渐开始便利,姑奶奶在喀什可以直接搭乘昼夜兼程的大巴至乌鲁木齐,再乘坐乌鲁木齐直达天水的火车,这样就省事多了。爸爸曾说,姑奶奶每次回家都大包小包地带着棉花网套、葡萄干等各种新疆特产,当时年幼的他一度好奇三姑的力气怎么这么大,居然可以带这么多行李。

其实在来南疆之前,我对于姑奶奶的印象只停留在路过天水到我家的那匆匆几面,姑奶奶身形瘦削,性格开朗。我们一家到喀什机场下飞机后,见到姑奶奶一家时,姑奶奶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这是家里第一次专门来看我啊!”为了让我们充分感受新疆喀什的独特风情,叔叔(三姑奶奶的儿子)专休年假陪我们各处游玩。不同于国内其他省市,南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别具一格的艺术和绚丽多彩的风情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走过充满浓郁伊斯兰特色的喀什老街;观赏层林尽染、美轮美奂的轮台胡杨林;游览古朴宏伟、精致华丽的香妃墓……独特的民族风情让我们一家人流连忘返又乐在其中。

晚餐时间,叔叔带领我们来到极具西域特色的餐厅,刚推开餐厅大门就传来欢乐的新疆舞曲,而叔叔的朋友——这家餐厅的老板,正热情地与我们打着招呼。原来,叔叔与老板早已熟识,餐厅从开业至今,叔叔经常带着朋友们光顾,而老板如果遇到一些需要咨询的银行业务,也会联系叔叔帮忙解决。十多年的友情,让他们彼此之间非常熟悉了解,不用叔叔点餐,老板就已经让服务员端来地道的抓饭,鲜美的鸽子汤,金黄悦目的“沙木萨”(烤包子)等等。第二天早晨,我们跟随姑奶奶一起去赶大巴扎,看着姑奶奶混合维吾尔语和普通话在巴扎上和熟识的维吾尔族老板商量价格,预定家里需要的馕,购买色彩鲜明的床单被套,在南疆见识到的一切都让我们新奇不已。

扎根新疆真是后继有人。我大姑姑的儿子于年参*到地处新疆南疆的和田地区,6年后成为阿图什市一名乡镇干部。在南疆的整整十年时间让表弟逐渐变得成熟沉稳,而他也亲眼见证、参与着南疆发展的过程。当我问起第一次来南疆的印象,表弟说虽然他有心理准备,但他一出和田机场,还是被眼前荒凉的景象大吃一惊,赶着驴车去巴扎的维吾尔族人行走在泥泞的路上,周围充斥着自己听不懂的语言,陌生的环境让他无所适从。昆仑不语自巍峨。表弟作为一名边防战士,经受住了昆仑山上的高原反应、恶劣天气和随之而来的孤独感,这些年来他从来没有对家人透露过一丝一毫。记得有一次中央七台播送神仙湾边防哨所的节目,表弟兴奋地给爷爷打来“爷爷,我们上电视了!”那期节目爷爷看得特别认真,重播也看了一遍又一遍。

年表弟外出学习,惊讶地发现喀什周边的泥土路已经修成柏油路,各个方面都有了巨大变化,这些改变让表弟萌生出留在南疆工作的想法。年底,表弟决心留在南疆工作并顺利通过了留疆战士考试,选择在阿图什市松他克乡工作。一开始,表弟发现周围绝大多数同事都是维吾尔族干部,语言不通带来许多不便,后来通过参加维吾尔语培训班和自学,逐渐适应了这份并不轻松的工作。如今,表弟已成长为松他克乡松他克村的扶贫专职副书记。每次走访,村子里的阿卡(大叔)像对待自己孩子般拿出家中的干果、水果、羊肉等各样美食,有趣的是,从前身材匀称的表弟也在这些善意的关照下慢慢变胖……维吾尔族同事们也对表弟诸多照顾,有一位阿恰(姐姐)经常邀请表弟一家去她家果园做客,采摘无花果、石榴、樱桃和葡萄等。值得一提的是,表弟在南疆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一位来自甘肃张掖的姑娘,他们的孩子在去年七月降生。

图3.工作中的表弟

爸爸的堂弟也在南疆生活,现在是阿克陶县加马铁热克乡的乡镇干部。那年夏天我见到了刚参加完高考的小妹,小妹生在南疆长在南疆,从小成绩优异的她考上了烟台某一高中的内地班,现在小妹在中国公安大学上学,当我问起小妹毕业后是否考虑回新疆工作,小妹说:“我在新疆长大,以后肯定要回新疆。”是啊,七十多年的时间里,我的家族中便有整整五代人都生活在戈壁滩上,在新疆还有更多和他们相似经历的家庭,他们了解和认同这片土地,和各个民族的日常交往也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喀什地区爆发疫情后,表弟和堂叔都战斗在抗疫第一线。他们在各自分管的村子里,劝导、组织、宣传维吾族群众防疫、抗疫,整整一个月也没回过家。新疆,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作为甘肃人,就像一枚枚鲜艳的石榴籽,与新疆的各民族兄弟团抱在一起,形成一颗丰硕的大石榴。他们热爱新疆、建设新疆,为新疆的发展贡献出他们的全部力量,不断把美好憧憬变成现实。

注: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

荐稿邮箱:iwozhonghua

.
1
查看完整版本: 交往交流交融小故事34我有亲人扎根在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