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认为,新疆的世居民族有13个。除汉族外,世居的少数民族有维吾尔、回、哈萨克、满、锡伯、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俄罗斯、达翰尔族。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多语言的交汇地区,多民族交往尤其是语言接触的历史痕迹大都明显地反映在现有的地名上,通过地名的考证或溯源,可清晰地看到该民族或民族间悠久历史文化相互交往的来龙去脉,以及民族本身深厚的文化色彩,从中可寻觅出语言与民族文化深层的内在联系。
满语地名
新疆的满族人大部分是在清代被调派到新疆驻防的满洲八旗官兵及被派往新疆任职或被贬发到新疆的满族官吏和自愿迁人新疆的满族人后代,清乾隆年间满族人曾达到1万人以上。年末,新疆满族人口2.78万人。
呼图壁丹霞地貌
“呼图”为满语的“*”,“壁”为满语的“有”,全地名为“*有”,翻译成汉语就是“有*的地方”。此地名源于清朝平定西域准噶尔叛乱后,乾隆皇帝于年调东北沈阳的锡伯营西迁伊犁来戍守边疆。锡伯人在沈阳时已改说八旗通语——满语,只是带有锡伯语的底层而已。锡伯人在西迁途中历尽艰辛走了一年才到达伊犁,当走到乌鲁木齐西不远处荒郊野外驻扎时,此地刮起旋风,而且坟地里的小动物有声音,搞得锡伯营的官兵及家属没有睡好觉,他们认为此地不得久留,是“*有”的地方。于是马上继续西迁,但后来可能不懂满语的其它民族在这里坚持住下来,长期以往越住越多,就形成了“呼图壁”这个地名。
呼图壁
伊车嘎善:今伊犁霍城县有著名的伊车嘎善镇,“伊车”是满语“新”,“嘎善”是满语“村,人群聚居的地方”。全名可译为“新村”或“新城”。这有可能是锡伯族西迁伊犁时或满族官兵驻守伊犁时留下的满语地名。
哈萨克语地名
哈萨克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美丽的姑娘、骑士、白天鹅、草原上的自由勇敢的人民等。其先祖是两汉时期的乌孙、康居等,后又融合大月氏、匈奴、契丹、蒙古等族而形成。13~15世纪,哈萨克先民曾因成吉思汗西征而被迫西迁,以后又因为反抗和摆脱他族的压迫和统治而东走得名。年末,新疆哈萨克族人口.36万人。
塔(城):“塔”是哈萨克语tarabahetai的音译并缩写。其义是旱獭多的地方,旱獭是坡形草原上一种比老鼠大二、三倍的动物,塔城地区确实是旱獭最多之地。
塔城风光
沙湾:由哈萨克语shawur谐音音变转写成汉语的“沙湾”,哈语之义为“羊”。羊是哈萨克人最关心也是最重要的财产,哈萨克人见面一般首先要问:“羊好吗”?然后再问“家好吗”?沙湾作为石河子西部、塔城地区南部的一个县级市,有肥沃的牧草供羊吃,也是多羊的地方,故得名。
布尔津:前文已说是维吾尔语,但还有一种说法,说它是哈萨克语“奔跑的骆驼”之义,因为布尔津山地和草原都很多,适合骆驼生长,也有骆驼自由奔跑的疆场。现在布尔津的骆驼也很多。
布尔津五彩滩
砍卜洛依:哈萨克语为“高山上的老奶奶”,这是草原石人群的象征。在阿尔泰地区布尔津县境内有阿贡盖提草原,草原上有哈萨克人座西朝东的墓群,每个墓地前有一个石人。砍卜洛依是石人群中的重要代表。
切莫尔切克:哈萨克语为“石人”。布尔津草原上的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都用“切莫尔切克”,也指石人群这个地方。
也格孜托别:哈萨克语为“高山上的山包”,也是阿尔泰地区的乡镇地名。
柯尔克孜语地名
“柯尔克孜”为本族自称,其含义一说是四十的复数,可解释为“四十个部落”;还有一说为“草原人”。其先祖在多年前游牧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后迁居天山西部。在汉代被称为“坚昆”“鬲昆”,魏晋南北朝时被称为“契骨”“绝骨”,隋唐时被称为“黯戛斯”,宋时被称为“辖戛斯”,元、明时被称为“乞尔吉斯”“吉里吉斯”,清代称为“布鲁特”,辛亥革命后定名为柯尔克孜。在新疆地区主要分布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次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塔城地区、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年末,新疆柯尔克孜族人口20.72万人。
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
玛纳斯:是乌鲁木齐以西、石河子以东的一个县,其地名来自柯尔克孜语,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古代的一位民族英雄。
阿图什:今柯孜勒苏柯尔克孜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阿图什”作为柯尔克孜语特指当地盛产的一种细高而叶茂的树。现这种树在市区内已不多见,但还生长在阿图什附近的高山上。
塔吉克语地名
“塔吉克”为本民族的自称,意为“*”。族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帕米尔高原东部操伊朗语的诸部落。在汉文史籍中,唐代称羯盘托人,宋元时称色勒库尔人。年末,新疆塔吉克族人口5.12万人。使用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普遍使用维吾尔文。
帕米尔:塔吉克语指“最高的地方”,生活在此处的塔吉克人认为,这里的水向世界的四方流去。
帕米尔高原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语的意思是“石头城堡’。
新疆的地名是西域民族文化的一个聚宝盆,它里面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多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值得我们继续深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