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人才智力援藏资金,培训教育卫生、信息化、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方面人才,多方共建“格桑花开成长学院”,学员就业率达%;
在新疆伊犁州成立7个江苏援疆产业园区,在新疆克州8个经济薄弱村建成“江苏情·集体帮扶农场”;
多渠道采购、销售青海特色农牧产品1.25亿元,超过预期目标;
新增投入苏陕协作资金,帮助商洛市柞水县建设集菌种研发、菌包生产、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废弃菌包利用于一体的木耳全产业链……
新年伊始,省委召开省对口支援前方指挥部及帮扶工作队负责同志座谈会。回顾过去一年成绩,谋划新的一年工作,话语间体现了强烈的担当、深厚的情怀。
巩固拓展并举,高质量衔接乡村振兴
去年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第一年,对做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按照中央部署,我省进一步加强苏陕协作、调整苏铜协作、扩大苏青协作、深化援疆援藏,一手抓成果巩固,一手抓振兴拓展,组织实施对口支援项目个、协作项目个。
受援地资源禀赋独特,发展特色产业大有作为。在拉萨市林周县格桑塘现代农牧产业示范园区,建成亩高效节水饲草生产基地、牦牛产业研发服务中心;在拉萨经开区,设立人才交流合作工作站,建设净土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坚持产业为重,增强发展动能。”省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市前方指挥部总指挥陈静介绍,全年招引项目44个,正在有序推进落地。
如何完善防止返贫帮扶机制?省对口支援新疆克州前方指挥部依托“江苏情·集体帮扶农场”发展绿色优质、节水节饲的农产品,拓展群众增收渠道。与此同时,协助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盐碱地改造,试点种植海水稻,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能。“在州级层面成立江苏产业园,整合我省对口支援的两县一市园区资源,引进纺织、机械等项目。”省对口支援新疆克州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周伟文介绍,部分项目实现当年落地、当年产出,带动示范效应良好。
经过多年合作,苏陕协作走深走实。在助推产业发展、促进增收致富上,正在从引进培育单个品种向打造全产业链转变、从招引单体企业向做大产业集群转变、从单纯劳务转移向高质量就业转变。“自年为安康市引进第一家毛绒玩具企业后,苏陕协作资金每年扶持,已集聚毛绒玩具企业家,年产值超过30亿元,吸纳就业超过1.5万人。”省对口帮扶陕西省工作队领队肖延川表示,产业看似“无中生有”,其实与当地劳动力密集的优势十分契合。
增进民生福祉,办好一件件暖心事
让受援地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是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苏青协作方面,我省安排15个经济强市(县、区)分别与青海1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结对,用于基层和民生的帮扶资金分别占到84.5%、94.8%,解决了名群众就业难、名孩子入学难、余人饮水难、余名群众出行难等问题。
江苏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办好一件件暖心事——
更优质的医疗资源。在新疆伊犁州,首次引进院士工作站,医院,成功申报区域医疗中心,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填补当地空白。在新疆克州,依托江苏9医院,通过5G技术与当地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互联共享,医院为中心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实现远程手术。在陕西,帮助新建特色专科31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应用项,医院医疗水平。
更精准的教育帮扶。选派援疆教师人到新疆克州5所学校集中支教,挂牌江苏实验学校,建设“互联网+教育”示范学校;建成阿图什市职业教育学校和阿合奇县技工学校新校区。帮助培训陕西学校校(园)长和教师名,增强了管理和教学骨干力量。
更稳定的就业岗位。“稳就业才能促增收,稳就业需要好产业。”省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州前方指挥部总指挥朱斌介绍,坚持以发展产业带动就业,他们有针对性地安排80个项目,带动2万多人就业。在西藏,培育林卡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牧民就业多人次。
更密切的交流交往。组织新疆伊犁州中小学生参加“万里鸿雁传真情”书信交友活动;帮助培养青海*政干部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余人次。
深化全方位合作,激发受援地内生动力
在青海海南州,绿色能源是当地重点发展产业。在我省支持下,苏青协作产业园、海南州江苏绿色产业园加快推进,新能源项目陆续落地。
“发挥江苏产业优势,积极帮助引进项目,助力青海清洁能源高效开发利用,实现互利多赢。”省对口支援青海省海南州前方指挥部总指挥、省对口帮扶青海省工作队领队陈明介绍,去年海南州与江苏企业签约项目33个,西宁市、海东市对接江苏企业14家。
新的一年,江苏将继续聚焦当地所需、发挥自身所能,带着政治责任,满怀深情厚谊,更高质量做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进一步拓展帮扶领域。在持续扩大产业、劳务、消费协作的基础上,发挥我省产业、技术、市场等优势,着眼长远,在延伸拓展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下功夫。
进一步健全帮扶机制。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地结合,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切实抓好防止规模性返贫等重点工作,促进共同富裕。
进一步优化帮扶方式。共建“园中园”,发展飞地经济,做大特色产业,激发受援地内生动力,加快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陈明慧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