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城镇化又通过集群和辐射效应带动经济增长。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年新疆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人,占56.5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人,占43.47%。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人,乡村人口减少人,城镇人口比重增加13.73个百分点。而全国七普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人,占63.89%(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4%),新疆的城镇化率低于全国7.36个百分点。
新疆的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天山北坡城市群,首府乌鲁木齐市以96.10%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次于深圳位居全国第二,所以新疆的天山北坡尤其是乌鲁木齐都市圈的城镇化率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可以与沿海地区相媲美。新疆的城镇化率主要是南疆比较低(南疆城市和建制镇数量少),尤其是南疆喀什和田阿克苏和克州四地州和北疆伊犁地区(含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的城镇化率比全疆的水平还要低很多。
但是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城镇化率低并不是坏事儿,反而是后发优势,正好是新疆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根据城镇规划君何方洪的预测,到年新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以上,到年城镇化率应该在75%-80%之间。经验与实践表明,城镇化的发展对内需有巨大的拉动作用,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等,更能够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微观来看,城镇化满足了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的双重考虑,使人口、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转向城市,产生聚集效应。因此,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目前新疆南疆及伊犁州(含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的低城镇化率就是未来新疆经济社会全面腾飞的最大动力和保障,按照75%的城镇化率计算,未来15年内将有万人进入城市。如果能把这些由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留在新疆范围内的城市,那乌鲁木齐有望成为城区人口超过万的特大城市,喀什、伊宁、库尔勒市都将可能发展成为百万人口大城市(形成四大中心城市)。今天,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就来研究新疆的南疆如何快速提升城镇化水平。
一、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一)通过乘数效应拉动经济增长。乘数效应是指宏观经济中某一经济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一反应经过数次循环后达到新的平衡状态。通过产出关联机制,部分区域的城镇化会拉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通过局部带动全局。城镇的聚集效应使消费总量大量增加,通过乘数效应,拉动总需求增加,内需增加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进而促进经济不断发展。
(二)形成增长极促进经济增长。城镇化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入城镇,使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城镇发生聚集,由此把工业企业吸引到农村,使农村劳动力得以就业和定居。人口的增加和企业的集中使城镇规模扩大,反过来加快了城镇的发展,形成区域内的增长极,通过辐射效应把城镇的信息、资源和资本向农村转移。增长极的扩散和回流在促进其他地区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自身的发展。因此,推进城镇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三)通过文化的传播促进经济发展。城市意味着开放、文明,充满了就业的机会和创新的动力。而农村会由于偏僻、保守、传统等因素长期得不到发展。干部群众缺乏发展经济的信心和能力。城镇化不仅促进经济发展,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解放农村受禁锢的思想观念,同时引发生活方式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使传统的小农意识融入到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这种文化和意识的变化对持续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形成集聚效应推动经济增长。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城镇化过程中,农业人口迅速减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消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新了人们的观念,包括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城镇化把农村这个巨大的市场开发出来,农民的消费潜力得到了体现。城镇相对于农村而言,等量的资本可以得到更大的收益。当小城镇发展成大城镇时,会带动周围小城镇的发展,城镇的集聚效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经济的发展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生产要素,农业工业化得到发展,三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产业逐步升级,从而促进整个城镇体系的发展。
二、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均GDP相对于总体GDP剔除了人口规模增长的影响,衡量经济增长较为合理,因此用人均GDP反映经济增长。研究表明,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可以使用幂指数模型,单位城镇化的发展所需的人均GDP增长幅度越来越大。
(二)城镇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由于历史原因及发展的不平衡性,新疆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产业结构仍然处在“二三一”阶段。从长期来看,城镇化水平变化1%,二三产业会同向变化0.35%。但是短期来看,会反向变化0.67%。城镇化的提高会增加二三产业的发展,通过城镇的优势吸引人力资本转化为生产投入要素。但是在初期,城镇的发展和扩张使新加入的居民提前消费,他们个人也没有投入到生产劳动中对产业结构升级做出贡献,以及城市病的发生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这些因素都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较为合理的产业优化结构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出现快速下降,第二产业先下降后平稳上升,第三产业逐步上升。
(三)城镇化对就业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率的提高,引导乡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从事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劳动力转移到效益较高的非农业部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但是由于以前新疆户籍制度的限制,新疆南疆和伊犁州(含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的二三产从业者(农民工)在城镇与农村之间奔波,虽在城镇工作,但是不能在此居住,出现了“进厂不进城”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镇化的进程,抑制了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
从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人员比例迅速下降,二三产业人员出现明显上升趋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城镇化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扩大了社会有效需求。但是城镇化的扩展到时,城郊农民土地被大量占用,失地待业农民就业形势单一,部分地州县市政府在安放政策上出现一定的弊端,这对社会稳定和城镇化造成不良影响。
(四)城镇化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民得到就业,收入提高,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城镇化的推进扩展了农业链条。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居住环境得到优化。除了物质生活的改变,居民的休闲娱乐方式得到扩展,为了适应城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需要不断学习,从而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更新农民精神面貌。
三、新疆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新疆的城镇化进程,大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年—年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是年—年的剧烈波动阶段;第三阶段是年—年的停滞和缓慢发展阶段;第四阶段是年改革开放至年的快速发展阶段;第五阶段是年至今的飞速发展阶段。目前,新疆实施城镇化战略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具体来说,年—年,新疆只有迪化(现乌鲁木齐市)一个设市城市,人口也只有10万人左右。全疆非农业人口94.07万人,城镇化水平也只有16.86%。—年,城镇人口大起大落。在这期间,由于石油的开采,设立了克拉玛依市。全疆非农业人口.14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6.23%。国民经济调整后,大力压缩城镇人口,城镇人口下降到.74万人,城镇化水平下降到16.95%。—年,因“十年动乱”,经济建设呈停滞、徘徊局面。城镇非农业人口增长与人口自然增长持平,城镇化水平为19.04%。拨乱反正后,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相应加快。全区城镇人口增至.3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8.08%。这期间,先后增设了石河子市、奎屯市、库尔勒市、哈密市4个城市,使城市总数增加到8个。
年以后,改革开放推动着新疆经济与社会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先后设立了昌吉、塔城、阿勒泰、吐鲁番、阿克苏、和田、博乐、阿图什8个城市。后又设立阜康市和新疆兵团的第六师五家渠市、第一师阿拉尔市、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0.8%。到年底,全区设有城市19个,建制镇个,城镇化水平达到33.82%。
从年开始,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新疆的城镇化水平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设市建镇步伐进步加快。年七普新疆的城镇化率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人,乡村人口减少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73个百分点。相比年,新疆的地级市增加了2个(吐鲁番地级市、哈密地级市),县级市增加了11个(第十师北屯市、第二师铁门关市、第五师双河市、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第十四师昆玉市、第七师胡杨河市、第十三师新星市、阿拉山口市、霍尔果斯市、沙湾市、库车市)。
回顾70多年来新疆城镇化的进程可以看出,新疆的城镇化进程经过了曲折、艰难的发展历程。但总体而言,新疆城镇化发展仍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新疆的建制城市数量已由解放初期的1个,增加到目前的32个(自治区21个,兵团11个)。其中,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1个(库尔勒市),已基本建成覆盖全疆、分布较为合理的城市结构体系。
四、新疆城镇化的特点
根据新疆的自然地理状况,人口和城镇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周缘的平原绿洲地带,呈环形的点状分布。这与新疆水资源主要集中在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三大“湿岛”有关。这些绿洲基本散布在地势较平、距山区水源较近的两个盆地的边缘和河流流域,呈点状形,而且大小不等的多块绿洲又被戈壁、荒漠所分割。绿洲总面积约占全疆面积的5%。
新疆城镇依绿洲而建,主要分布在天山南北麓、昆仑山北麓、阿尔泰山南麓,基本沿铁路及公路交通干线分布。其中,相对集中地带是乌鲁木齐至霍尔果斯市的北疆铁路沿线的天山北坡经济带地区。这一地区有10个建制城市(乌鲁木市、阜康市、昌吉市、沙湾市、奎屯市、乌苏市、博乐市、阿拉山口市、伊宁市、霍尔果斯市)、兵团5个师市(第六师五家渠市、第八师石河子市、第七师胡杨河市、第五师双河市、第四师可克达拉市)。
在这两个盆地的中心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自然条件恶劣、降水稀少,城镇绝少分布。北疆经济强于南疆。新疆以天山为界,又大体分为南疆、北疆和东疆三大块。城镇分布密度西部大于东部,北疆大于南疆。南疆由于降雨稀少,不利于种植业发展而城镇分布较少,如在塔里木盆地的东南部仅分布着且末、若羌两个县和新疆兵团第二师的31团、33团、34团、36团、37团、38团等6个团场;北疆由于水资源较丰富,绿洲多,经济发达,城镇分布较多。南疆地区的城镇占全疆的40.4%;北疆地区城镇占全疆的50.4%;东疆城镇占全疆的9.2%。经过近十年发展,新疆城镇化率年约为56.53%,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新疆的城镇化率相对较低。
五、新疆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
(一)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新疆发展起步较晚,加上地理因素,新疆城镇分布呈现出“北多南少”的格局。在新疆所有32个建制城市中(包括新疆兵团的11个建制城市),有22个建制城市分布在自然条件和交通便利的北疆和东疆,而仅有10个建制城市分布在贫困落后且交通不便的南疆,分别是自治区的喀什市、阿图什市、和田市、阿克苏市、库车市、库尔勒市和新疆兵团的第一师阿拉尔市、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二师铁门关市、第十四师昆玉市。“天山北坡经济带”尤其是乌鲁木齐都市圈促进了北疆的发展,南疆地区依然大幅度落后,呈现北重南轻,地区结构不平衡。
这种城市地区结构布局,当然与南疆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密切相关。但相对于我国东部地区城市设置超前于城镇化发展的弊端而言,在南疆选择适当地点增设县级市和县级市升为地级市,将有利于城市结构的合理布局,也将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开发南疆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产业发展不充分,市场规模较小。新疆城镇目前以二、三产业为代表的城镇经济尚不够发达。同时与全国相比,城镇工业匮乏,工业化水平较全国低很多。城镇发展缺乏支柱产业的支撑。新疆现有的城镇更多地表现为消费型城镇,而不是生产型城镇。新疆的城镇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产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省区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时,新疆本地的商业多以小商小贩为主,没能形成规模效应。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市场需求不大;二是人们的观念较为落后,不能赶上市场经济大潮。
(三)新疆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消极影响。新疆主要城市基本上是沿天山南北的两大绿洲分布的。这种分布格局说明新疆城镇的发展是以绿洲为依托的,即新疆绿洲的分布格局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其城镇的分布格局。这也是新疆城镇存在和发展的生态学基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1个建制城市、66个县城、个建制镇和新疆兵团的14个师、11个建制城市、个团场绝大部分布在新疆50多个较大的绿洲上。
经过70多年的开发建设,使绿洲逐渐扩展,绿洲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同时也造成了绿洲外生态环境的恶化。这是因为:为扩展和改善绿洲内的生态环境,而剥夺绿洲外的生态用水;为解决绿洲内人类生活而大规模地砍伐荒漠植被等。绿洲外生态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又威胁着绿洲,实际上也是在威胁着新疆城镇生存发展的生态基础,最直接的后果便是荒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六、对加快新疆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一)重点培育喀什、莎车、阿图什、库车、阿克苏、若羌等中心城市,实现从“点”到“面”的发展。由于地理的因素,新疆地广人稀,想在一个区域内短期建设大城市的可行性几乎是没有的。因此,建议是先采取城镇点的建设,在一定区域内的人口集中,建立人口适宜的、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小城镇,加强政府之间的沟通,上一级政府在规划中做好提前部署,避免重复性建设。
考虑新疆南疆百姓故土难离的乡土情结,可以考虑调整南疆地区的行政区划,将整合喀什地区、克州和和田地区的行政区划,重新排列整合出1个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3个地级市(喀什地级市、和田地级市、莎车地级市或叶尔羌地级市),做强喀什市、莎车市、和田市三个中心城市,这样采用一种“以点带面”的模式,因地制宜带动整个喀克和区域的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要重点培育阿克苏地级市、库车地级市或龟兹地级市、若羌地级市,新疆兵团的阿拉尔市和图木舒克市也可以考虑升格为地级市,这样从“点”发展起来完成到“线”到“面”的发展。
同时考虑地理因素过去是南疆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硬约束,但现在可以通过高速铁路(乌喀和高铁)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地理因素的障碍将会减少。并通过中吉乌国际铁路和中巴国际铁路建设,围绕中亚、南亚和西亚国家工业产品所需,在喀什市、莎车市(在叶尔羌河流域设立莎车市或叶尔羌市)和和田市形成外贸产业基地,带动整个南疆区域的国际贸易产业发展,从而实现产业带动经济,最终带动南疆城镇化发展。
(二)加快南疆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城镇区域结构不平衡状态。在新疆的城镇化发展中,其实北疆尤其是天山北坡区域的城镇化率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新疆城镇化水平真正落后的地方是南疆四地州。南疆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北疆地区,城镇区域结构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为此,要以南疆的跨越式经济发展为突破口,加快南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因为南疆地区城镇化发展说到底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
鉴于此,首先要加大南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的投入力度。多渠道、多方面地动员资金,采取参股、合资等多种方式,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有效地吸引多元资本介入,尽快消除其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为经济起飞奠定良好的共同条件。其次,要大力扶持特色产业的发展,将其做大做强。充分利用南疆人均占有耕地的优势和独特的水土光热资源,大力发展核桃、石榴、巴旦杏等优良果品,使其尽快实现产业化经营。还要大力发展享誉世界的“和田玉”产业。要将其产品做精做优,以占领国内外市场的更大份额。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小城镇建设。可以考虑先由位于中心地位的大村逐步发展为建制镇,再由建制镇进一步向小城市发展。这样,通过小城镇建设的“星星之火”,在不久的将来定会“燃烧”出一批批现代化的小城镇。
(三)强化城市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城镇化既是人口向城镇的聚集,更是产业的集中和经济实力的体现。如果没有经济的支撑,即使投资再大,基础设施搞得再好,也只能是一座空城。因此,新疆必须强化城市经济实力,大力发展城镇经济,才能使城镇化发展沿着又好又快的方向稳步前进。现代化的城镇,必须是交通方便、公共设施齐全、社会服务功能完善、适于人居的大家园。为此,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有50%以上的比重。在三产的发展中,还要注意使各种服务性行业按比例协调发展。并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为三产的发展营选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
(四)加强政府主导。以政府为主导,中国现在所进行的城镇化大多数部分表现为政府主导,中国城镇化的七种模式。这七种模式是建立开发区、建设新区和新城、城市扩展、旧城改造、建设中央商务区、乡镇产业化和村庄产业化。结合新疆实际情况,建议新疆采用乡镇产业化和村庄产业化这两种发展推进城镇化。村庄产业化的发展,虽然不一定带来空间上的城市形态特征,但却体现了城镇化的内涵。也就是说,通过非农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生活实质的城镇化。
村庄和乡镇相比,更缺少集约化要素,可以说是城乡范围内最缺少发展资源和发展机会的地区。因此,村庄产业化的发展往往需要一定的带动力。内生的村庄精英带动型,要求鼓励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基层生产建设去。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比较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有更多的基础知识和更高的素质。
(五)发展特色旅游业。新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应大力发挥自身优势。第一,新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具有突出的奇异性;第二,新疆还有丰富的瓜果,由于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新疆的水果在全国首屈一指;第三,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其饮食文化,也是吸引游客的发力点。新疆应该发挥自身优势,突出民族特色,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
(六)加快基础交通建设。加快基础交通建设,一方面可以带动当地的人口走出去,充分利用新疆的人力资源。可以为新疆带来新的生机和希望。道路交通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搞活本地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基础交通建设,可以方便更多的内地游客来新疆,欣赏新疆丰富的旅游资源,加深对新疆的了解,吸引投资。目前新疆的航空、普铁、高速、国省干道建设是比较快速的,也基本实现了“疆内环起来,进出疆快起来”的交通目标,但是相比内地“公交化”的高铁网,新疆继续高铁建设,尤其是需要尽快启动修建乌鲁木齐至喀什并延伸到和田的乌喀高铁、乌鲁木齐至伊宁和霍尔果斯的乌伊霍高铁、乌鲁木齐经克拉玛依至阿勒泰高铁,真正让疆内交通快起来。
(七)重视教育。教育问题的解决,即对观念的解决。在落后地区陷入一种怪圈:穷不想受教育,不想受教育更穷,恶性循环。因此,在新疆落后地区加强基础教育建设力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另外,可根据本地实际发展情况,建立科学学习类的组织,鼓励农牧民在农闲时节积极学习专业的知识,由政府调拨专门师资力量,传授农牧民切实需要的知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积极生产。
(八)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城镇发展紧密结合。新疆绿洲既是山地、平原和盆地交界地的生态环境敏感带,又是农牧业交错带,是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边缘地区。这个地带对外界扰动的承受力很差,生态系统脆弱易变。因此,应当在新疆国土空间规划的框架中,把立足于山地、绿洲、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基础的三大区域进行分区治理,不同区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同时,可以考虑将额尔齐斯河、伊犁河和青藏高原澜沧江、雅砻江、金沙江、大渡河上游的水资源调入新疆塔里木盆地,并在南疆全面推广高效节水的“新时代坎儿井”工程,解决新疆南疆的区域性缺水、结构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问题。并考虑在塔里木河中游修建大型水库,将洪水期的淡水资源蓄积起来,通过管道方式输送到下游灌溉,解决但是资源的蒸发浪费。
城镇化的发展和上述三个区域有着密切的关系。三个区域既相互依存,又有区别。用分区域管治的思路和方法,搞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就是巩固和优化城镇生态的基础。这是新疆城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加强绿洲建设是巩固和优化这一基础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