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出去过新疆的小伙伴都有这样的感觉,内地的地名大多通俗易懂,比如石家庄、南京、北京。即使有些地名文化意味比较浓、比如郴州,但是翻翻史籍,大多也能找到出处。
而新疆就不同了,翻开地图满屏尽是奇奇怪怪的地名,而且好像还不是一个调调,比如有:阿字辈的,阿克苏、阿拉尔、阿图什,喀喇辈的:喀喇昆仑、喀喇塔格山等,还有库字辈的:库尔勒、库车等。
下面小编就位大家仔细解析一下,这些地名都是怎么来的?
一、不同语系的地名
新疆古称西域,自进入有史的时期以来,就是一个多种部落、部族、民族共存,多种语言、文字同在,多种宗教并列的多元文化的区域。
因此,也就留下了不同语系的地名。
(一)印欧语地名
古塞语名“沙车”、“于阗”
古粟特名“疏勒”
吐火罗语“龟兹”
梵文名“焉耆”等(这些名称的原本意义已失传)
(二)突厥语地名
“阿克苏”(白水)
“拜城”(富蔗)
“阿瓦提”(繁荣)
“英吉沙”(新城)
“阿合奇”(白岌草)
“塔什库尔干”(石城堡)等;
(三)蒙古语地名
“和硕”,“罗布淖尔”(罗布泊),
“博尔塔拉”(灰色的草原),
“巴音郭楞”(富饶的河),
“特克斯”(野山羊);
(四)汉语地名
高昌、交河、柳中、阜康、奇台、米泉、石河子等。
(五)吐蕃语地名
和田地区的“固玛”、“藏桂”、“桑株”。
二、双语或者三语地名
新疆自古是多民族地区,多语现象有历史基础。
《突厥语大词典》记:粟特、坎且克是双语人,和田人、吐蕃人也是双语人;南疆一些民族人为突厥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多语人。
现在新疆少数民族大多通一种或几种其他民族语言。因而新疆有近1/2的市县为双语地名。
(一)印欧—突厥语双语地名
沙车(saku/saka)—garkant,
焉耆(Agni)—karasar,
疏勒(suglak/sugdak)—daxaryengixar,
和田(udun)—Hotan;
(二)汉语—突厥语双语地名
伊吾—Araturuk,
温泉—Arixang,
墨玉—karakax,
新和—Toksu;
(三)汉语—蒙古语双语地名
如富蕴—koktokay,
福海—Burultokay,
裕民—Qagantokay,
伊宁—Gulja;
(四)汉语—突厥语—蒙古语三语地名
如塔城—Qoqek—Tarbahatay,
乌苏—Xihu—kurharusu,
博湖—Bgarax—Bostnur,
反映出多民族迁徙、杂居的历史及现状,也展示着各民族保持自己文化特征的传统心理。
三、喀喇与阿克是怎么来的
喀喇与阿克都属于突厥语系的词汇,“喀喇”意黑,阿克意白,显示出同一语系内部文化的多元性。
(一)一些民族祖先崇尚黑,因而“喀喇”一词意味尊贵。
《阙特勤碑》中有“喀喇湖”,《墩欲谷碑》中有“喀喇库木”;西域的“喀喇汗王朝”,高昌国都“喀喇和卓”及“喀喇沙尔”(圣城),“喀喇昆仑”,“喀喇塔格山”(高山),“克拉玛依”等,皆蕴含着尚黑意识。
(二)另外一些民族又崇尚白,将“阿克”认作吉祥、圣洁的标志。
如:“阿克尧勒”(一路平安),“阿克巴斯陶”(清泉)村名在阿勒泰、布尔津、额敏等地皆有。柯尔克孜族尊崇白色哈达,均显现这些人们的崇白风尚。
(三)对河流的称呼
凡称“喀喇苏”,水源皆为地下水;凡称“阿克苏”,水原皆为高山冰雪溶水,是季节性的活水。
因而,靠近和使用不同水源影响着同一民族的文化价值观。